149、君父大義(第1/2頁)
章節報錯
常何,汴州浚儀縣人,為人驍勇仗義,且廣施恩德,為反抗暴政,拉起一支五百人的鄉勇,可見其在當地威望極高。
當時有三大義軍勢力, 分別是河北竇建德,山東瓦崗軍,江淮杜伏威。
常何審時度勢,率部加入瓦崗,並首戰得利,於滎陽大海寺一役, 隨李密伏殺隋朝大將張須陀。
常何因作戰勇猛,被封上柱國、雷澤公。
隋大業十三年, 唐國公李淵發動晉陽兵變, 次年在長安稱帝建立李唐王朝,搶得先機。
而瓦崗軍雖縱橫河洛、關東,所向披靡,隱有天下共主之勢,然一朝敗於王世充之手,便銳氣盡失,人心潰散。
常何料安危之勢,審興亡之跡,向李密進言,主張歸附唐王朝。
李密便從入西之議,但投唐之後沒過多久就心生悔意,欲降而復叛。
常何等竭力勸諫,卻制止不了李密東山再起的野心。
常何無奈,即便自己深受唐皇李淵器重,不僅保留了上柱國、雷澤公等虛職, 還被封清義府驃騎將軍,卻依然選擇追隨李密。
直至李密叛逃被殺, 常何才轉投王世充,最終帶著王世充內營再次歸順唐王朝。
……
李麗質靜靜聽著羅太歲講訴常何投唐過程,心裡唏噓不已。
她只聽說李密降而復叛,沒想到常何在其中也遭遇幾番坎坷。
這一刻,常何的形象立即豐滿起來。
“常何在李密落魄之時不離不棄,是謂盡忠。李密被殺後,沒有立即投降大唐,而是輾轉經過王世充,再回大唐,此為變通。”
羅太歲緩緩說道:“對此,太上皇嘉其變通,尚其英烈,仍然禮遇,特授車騎將軍。
此後,常何便活躍在各個戰場,直至武德七年,奉命入京,於玄武門宿衛。”
“奉命?奉誰之命?”
李麗質敏銳的捕捉到羅太歲話裡的關鍵一點。
玄武門的重要性, 武德九年之後應該沒有人能忽視。
按照羅太歲之前的說法, 常何武德四年供職於陝東道大行臺, 是她父皇的下屬官員, 武德七年卻被調入長安宿衛玄武門,兩年後此地就發生了兵變……
這個調令誰安排的就很能說明問題啊。
果然,就聽得羅太歲說道:“自然是奉秦王之命。”
彼時秦王,即當今天子。
“怎麼可能?!”李麗質失聲叫了出來。
儘管隱隱猜到了這一點可能性,她還是震驚得無以復加。
若羅太歲所言不假,那麼當初她父皇選擇在玄武門發動兵變就不是被動的無奈之舉,而是……早有預謀!
“怎麼不可能?”羅太歲淡淡看著平靜的湖面,“當時的秦王身兼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一職,自然有調動下屬的權力。
同時,他還在朝中擔任尚書令,領十二衛大將軍。
京師的宿衛部隊都歸尚書省管理,具體由十二衛統領,因此,秦王完全不需要透過任何人就可以將常何調至玄武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