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外儒內法(第1/2頁)
章節報錯
帝王之術!!
李麗質徹底被驚呆了。
擺在她面前的是一個認知崩塌的現狀,但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卻在意識深處悄悄建立起來。
“這一時間你可能無法接受。”羅太歲看著默默沉思的李麗質,“有道是: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
‘法’是朝廷訂立的規章、律法之類的強制性制度,固然應該明文公佈。
而‘術’則是君王駕馭臣下的技巧,潛藏於胸中,擇機而用,尋常不輕易示人,你不知道也很正常。”
那你又緣何知道?
李麗質忍不住想要問他,但又聽得羅太歲說道:“如此以君勢為體,以法術為用,法、術、勢三者相輔相成,即為法家之精髓所在。”
法和術都是具體的統治方法,而核心目標當然是加強君主的權勢。
“法家?”
這時李麗質微微蹙眉道:“我聽說當今天子曾有言:朕所好者,唯堯、舜、周、孔之道,以為如鳥有翼,如魚在水,失之則死,不可暫無耳!
可見當今天子推行的是王道仁政,為何你說的都是法家學說?”
儒家學說的重心是希望統治者行王道、施仁政。
而法家的重心是幫助君主樹立絕對的權威,嚴刑峻法,實行富國強兵的霸道。
飯糰探書
某種程度上,兩種學說是背道而馳的,所以不怪乎李麗質有此疑惑。
羅太歲咧嘴笑道:“當今天子初登帝位的時候,就因為施政方式和大臣們做過討論。
當時魏徵等大臣主張施行儒家的王道仁政,而封德彝等則堅持霸道治國。
這場王道、霸道之爭的結果以陛下選擇王道而告終,你所說的應該就是此事吧。”
似乎聽父皇說過……
李麗質微微點頭。
但她心中又十分詫異:這個羅大頭又是怎麼知道的?
羅太歲又接下去道:“然而,周王室採用‘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的王道方式治國,終至分崩離析。
而秦國行霸道之策,卻能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為何?”
李麗質沉吟片刻道:“這應該是國君的問題……”
周昭王南巡狩不返。
周夷王賣爵鬻官、烹齊哀公。
周厲王出奔。
周宣王廢長立幼。
周幽王廢嫡立庶、烽火戲諸侯……
如此種種,令周王室逐步陷入禮崩樂壞的惡性迴圈之中。
“的確有國君能力的因素在內。”羅太歲低頭抿了一口茶水,“但事實上,治理國家卻是一個剛柔並舉的過程,王道、霸道任何一方的偏廢都難以長久。
秦王朝的滅亡,正是由於將法家‘冷酷無情、嚴刑峻法’的霸道治國策略運用到極至所造成的。
到了漢朝,帝王們意識到單純以儒家教化來治理國家太過於軟弱無力,‘修身齊家’其實並不能‘治國平天下’。
而‘嚴刑峻法’的法家主張雖然有失民心,卻能富國強兵。
於是,董仲舒將儒、法兩家揉合成一體,既主張‘以教化為大務’,又主張‘正法度之宜’,其實質正是儒法結合。
外儒,為帝王的統治披上一層仁德的外衣,內法,則為帝王樹立絕對的權勢。”
“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