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羅太歲和公孫武達講述的正是“監牧制”。

所謂監牧制,就是選一適宜的牧馬地,設監牧進行管理。

牧監分上中下三等。

凡馬五千匹以上為上監,三千匹以上為中監,三千匹以下為下監。

牧馬一百二十匹為一群。每群設長一人,十五群為一尉,由牧尉管理。

牧監設監一人,副監、丞各一到兩人,另有主簿、直司、團官、牧尉、排馬、牧長等官吏。

牧尉每年考核一次,有功的可以晉升。

另外再根據馬的粗細良劣,分為左右監,細馬在左監,粗馬在右監,以數字編號並登記造冊。

凡征戰所需馬匹,先調發強壯的,不足時再取其次。

當然,其他牛羊之類也可以一併進行管理。

總之,羅太歲如此這般說了一大堆。

公孫武達聽得頻頻點頭。

其實這監牧制不難理解,但問題是好的牧馬地並非只有甘州。

原州也有,而且離京師更近。

公孫武達將這個問題提出來之後,羅太歲點頭表示理解。

目前大唐的最大敵人還是東、西突厥,加上樑師都,原州的地理前面位置就很重要的。

但羅太歲的目光更加長遠。

要知道等到東、西突厥覆滅之後,吐蕃興起,與大唐展開了兩百多年的大國爭鋒。

屆時甘州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將軍莫急,何不再聽我說說甘州的農田水利?”羅太歲不慌不忙的道。

公孫武達笑道:“願聞其詳。”

“敢問將軍,甘州歲入糧食多少?”羅太歲先問。

“二十萬石。”公孫武達道。

一年二十萬石,對於中部很多州縣來說,的確不值一提。

關於這點公孫武達也很無奈。

甘州雖然很適宜種植糧食,可問題是人力寡乏,很多土地都沒有得到開墾。

“這二十萬石包括屯田的收入嗎?”羅太歲再問。

“自然是包括在內。”公孫武達又嘆了口氣。

“將軍不必憂心。”羅太歲胸有成竹的道:“我有三策,可使甘州糧草充沛,西可供瓜、肅一線,南可援鄯、廓數州之用,使河西之命皆繫於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