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時局動盪(第1/2頁)
章節報錯
貞觀二年四月九日。
大唐朝廷第一批賑災物資已經發放到各州縣。
隨即岐州刺史鄭善果遭御史彈劾。
岐州刺史鄭善果,私自往糧食中摻雜泥沙,發放給群眾,導致民怨驟升。
監察御史認為鄭善果有扣剋賑災糧中飽私囊的嫌疑,於是上表彈劾。
李世民大怒,當即下詔削去鄭善果所有官職,押往京城問罪。
四月十日。
儘管關中糧價居高不下,但仍無外地糧商運糧入關。
反倒是關中的幾大糧商不斷補充自己的糧庫,只進不出的情況下,儲糧達到一個驚人的數目。
這自然是瞞不過李世民的耳目。
隨便調查一下,就知道這幾大糧商的背後都有五姓七宗的在支援。
四月十一日。
東突厥頡利可汗以受災為由,進表要求大唐朝廷支援糧草、牛羊,數目相當龐大。
並表示如若不允,當親率二十萬南下自取。
其威脅的意味十足。
顯然是看準大唐關中受災,自顧不暇,再來一次渭水之盟。
李世民當即下令扣留使節,囚禁於門下省。
蕭瑀和封德彝等人請求按照禮節將其打發回去,李世民不允。
裴寂等人則以糧草不足為由,趁機進言勸說李世民不必理會突利的死活,並放棄攻打梁師都的計劃。
但李世民滅梁師都之心已決,並未採納。
至此朝中多有大臣憂心東突厥趁機南下肆虐,而關中無糧,恐難以應對。
四月十二日。
門下省侍中高士廉呈上一篇文章。
是關於科舉改制的一些意見,其中長名榜以及銓注法的設計尤其令人耳目一新。
李世民一問之下,得知是門下省所屬弘文館的一個叫裴行儉的學生所作。
房玄齡和杜如晦等人看了也很賞識。
李世民許以嘉獎,並讓杜如晦帶回吏部研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