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不公平有五。

其一,科舉名額偏重京畿,地方較少,導致考生湧向長安及周邊落戶,太折騰。

其二,科舉間隔一年一考,非長安的考生必須經過地方初考,然後趕往長安參加終考,若是沒考上,又得回原籍準備來年的考試。

等到他們再拾起書冊的時候,一定會感嘆……時間都去哪了?

其三,科舉方式不盡合理,考科舉只是取得出身,不一定會被封官,還需要經過吏部主持考試,即詮選。

詮選重在律法文書,和士族子弟相比,寒門子弟顯然沒有接觸此方面的機會。

其四,科舉選拔人才較少,一般情況下每年三十人,擠破頭也就那幾個名額,我大唐那麼多學子該如何處置?

其五,士族影響力太大,依大唐律法,如有高官推薦,考生可不必參加初考。

那士族之間可以互相請託,寒門子弟則干謁無門,如之奈何?”

羅太歲一口氣細數下來,最後說道:“總體來說,士族子弟由於家學和家族的緣故,在科舉中佔據更大的優勢,而寒門無法與他們競爭。

並且這個現狀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恐怕很難改變。”

寒門子弟真正崛起的時候,還是宋代,也就是宰輔必從科舉出的黃金時代。

聽到這裡,李麗質又一次沉默了。

當前的科舉制度是父皇耗費心血,參考前朝經驗,再經過眾大臣反覆商議,方才擬定下來的。

已經是綜合各方面考慮,也切實為寒門子弟著想過。

沒想到這個傢伙隨隨便便就數落出這麼多的不足。

關鍵是人家有理有據,還沒辦法反駁。

“當然,以上我說的這些還不是最關鍵的!”

羅太歲還沒完:“學而優則仕,這才是科舉制度最大的弊病。

當前的科舉制度嚴重影響著教育制度。

讀書、應試、做官成為讀書人的理想之路。

雖然有一小部分人得以金榜題名,但大部分讀書人卻是經歷著終老科場的失意,科舉耗費了他們幾乎全部的精力……

豈不可悲?”

在王權政治之下,科舉漸漸扼殺了讀書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得學校教育完全淪為科舉的附庸,其負面影響對未來的教育不可謂不深遠。

羅太歲本人也是深受其害……當然,這是上個世界的事了。

而這輩子,他要做自己,從拒絕考試開始。

李麗質抬起秀目看著羅太歲,突然失去了繼續問下去的興趣。

總不能什麼破事都去麻煩別人吧。

人家已經把科舉制度的不足一一挑明,若這樣還找不到解決的辦法,那麼朝廷用高官厚祿養著那些臣子還有何用?

“我要走了。”

李麗質起身告辭,就像她來的時候那樣突然。

“不留下來吃晚飯?守約都快回來了。”羅太歲沒想到她說走就走,下意識挽留。

“不了,突然想起來,還有一件事等著我去辦。”李麗質婉拒,“倒是你,有時間不妨多想想怎麼見到長樂公主才是。”

說完,徑自走了。

看著她單薄的背影,羅太歲也不知道怎麼了,竟然生出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可能是太久沒有人像她這樣,安靜的傾聽自己說話的緣故吧……

……

李麗質回到宮中,李世民聞訊很快召見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