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百姓多善禮佛。

晨鐘暮鼓不必多說,就連許多房屋都不會高過佛塔,刻意不留三樓以上。

曾有聖僧圓寂前栽下一束杏花,誰知直接生根發芽,長為參天巨樹,不在四季之間,一直枝繁葉茂,深深淺淺的杏花永遠盛開。

佛法普照。

盛世的胭脂景象。

後來,姑蘇城的這座寺廟也就喚作杏花寺。

信男信女來來往往,求子、求福、求財運,階梯都磨的有些亮。

誰知幾年前姑蘇吳家不禮佛,反信儒,公然在杏花寺不遠處修築起亭臺樓閣,綿延十餘里,闊然氣派,其中樓梯更有修成四爪蛟龍模樣,頭指天,頗有扶龍心思。

頂樓純玉雕成,歷代家主方能開啟。

也不怪吳家狂妄,東都本就就是士人多,江南一帶有多得士子風流。滿朝文武八百人,南方需佔六百,其中姑蘇、東都更是佔了大頭。

不然旁人總要嚼舌根的,卻也沒見哪個跟縣太爺說吳氏心思。

他孃的,掌權的就是自家人!

甚至朝中部分人劃成派系,江南也分青、白兩黨,明面上大家都是江南出來人,背地裡還不知道誰能捅上誰幾刀。

近來吳家吳為要去參加殿試的訊息也傳了出來,張燈結綵,一城上下也燈火萬千。

天生眉心硃砂。

即使是對門的杏花寺每年都送來那杏花酒,只用新春的雨水煎後釀造,再放在竹筒裡,簡單純樸,自有佛陀為它日夜誦經。

曾有人說喝完此酒後,可一夜破三境。

此後,杏花酒千金難求。

對於傳言,放在先前,歷代方丈也只是笑笑不說話,不置不否。

如今的方丈可是大笑:“那我飲下個百壺千壇,是不是就可以原地見佛祖,得道飛昇?”

可至此,也總有人前來求酒。

杏花寺的規矩更是新奇,單論緣分給酒。就算你不進佛門,只是路過,若是有緣,也會給酒。可是若你無緣,縱使佛前剃去三千煩惱絲,敲上十年木魚,也終是無酒。

也有八境修士前來買酒,最終鼻青臉腫離去,可見杏花寺並不好惹。

“施主無禮,莫怪佛門。”

佛渡有緣人。

……

……

一身青衫的謝溫良和許南禪就走在去杏花寺的半路上。

一路小橋流水。

遠山如眉。

很多烏篷船就這樣劃過水面,從橋下鑽過,帶過很多客人。更晚些時候,再點上兩盞燈,耳邊多響過誦經聲,空雅、輕靈。

也難怪當年有落魄的才子寫下: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只可惜他未能上寒山。

少見了那一樹杏花,可是他是醉後溺水而死。

手裡抱著杏花酒笑著死的,甚至不肯鬆開酒罈呼救。

想到這裡,謝溫良總有些怕,這還是老爺子說過的故事,說是幾十年前的老黃曆了。

可沒辦法,許南禪非要來,說是父親和她說見寺必拜,見佛即緣。

許南禪還和他打趣,說不定就送兩壇杏花酒呢。

走著走著。

已是寒山腳下,山路也沒有多遠,能直接看到杏花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