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硝煙味濃重,風雲將起(第1/5頁)
章節報錯
大周王歷7821年。
大秦王朝派出的第一支探路的軍隊進入十萬大山。
為了防止北方戰線被撕裂,導致秦軍攻入鎬京城,大周調集了三十多萬部隊陳列於邊境線上。
與此同時,西陲之地的鎮西軍也已經聚精會神做好了準備。
在這種硝煙味濃重的情況下。
雙方一旦發動戰爭,那麼必定會是天雷勾動地火,一發不可收拾。
次年七月,萬物生長的季節。
大秦派入十萬大山當中的六萬人馬略有折損,成功從雪山腳下闖出的部隊剩下了五萬餘人。
這個訊息傳來的時候,整個大週上下都重重鬆了口氣。
畢竟誰都不想秦軍進入北地,因為北地不比西陲,除了幾座城池之外根本就無險可守。
一旦秦軍大股部隊侵入,大周勢必難以抵擋。
與此同時,李月明再一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因為軍隊上下包括朝堂內外都知道他就是破壞秦軍計劃的幕後之人。
難怪當初朝廷直接給他晉升了將軍,這會兒看來恐怕還是低估了其功勞。
……
這次秦軍進入大周的部隊數量不多。
但卻同樣都是百戰不殆的精銳。
大周幾十萬大軍數量雖多,可大周在北地的需要防守的城池數量同樣不少。
再加上秦軍可以隨時退回十萬大山,而大周士卒卻不敢太過深入。
因此,秦軍進可攻退可守,天然就處在了不敗之地。
雖然因為軍隊數量不多,導致無法攻破大周的一些重要城池,可大周計程車卒也拿他們沒有辦法。
這群秦軍挑選入侵的時機顯然也是有講究的。
之所以去年等待了大半年,直到現如今才進攻北地。
卻是正好挑在大周春耕的時候。
這種操作的後果就是導致北地百分之八十的民眾都因戰亂而無法從事春耕。
秦軍雖然也有種糧食,可多數的食物還是產自遊牧。
而大周作為以平原為核心的中原文明,主要食物來源依靠於土地和農耕。
北地本就赤貧,諸多百姓口袋裡沒餘糧。
再趕上春天沒辦法播種,這對百姓們來說可是要命的。
短期內可能還沒問題。
可時間稍微長一點,恐怕北地就是餓殍千里,諸多城鎮和村落都會十室九空。
大周朝廷也明白這批秦軍的目的。
無非就是想擾亂大周的秩序,讓本就已經不佔優的大周進一步虛弱。
北地一旦亂了。
到時候遍地的災民除了往南方更加富饒的城市中遷移,就只能往西或者往東。
其他兩個方向還好說。
可一旦沒有控制好,讓災民往西逃荒,那麼西陲之地恐怕就會受到牽連影響。
大批的難民如果沒人管,更是會進一步導致連鎖反應。
由此引發的後果恐怕難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