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庫倫力消除場(第1/3頁)
章節報錯
當然,想要聚變到鐵這一程度,也是需要要求的。
比如質量只有0.08個太陽質量到0.5個太陽質量的紅矮星,一生只能文火滿燉,緩慢的燒很久很久,氫燒完以後,質量所產生的引力又不足以讓氦氣發生聚變。
所以氫燒完之後只能涼涼,變成黑矮星。
而質量再大一些的恆星,比如0.5—3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就可以點燃氦,生成碳、氧變成紅巨星。
但氦燒完之後,引力又不足以讓碳跟氧發生聚變,最終的宿命就是一顆白矮星。
我們的太陽以後就是這結局了。
質量再大一些,太陽質量3—8倍的恆星就可以聚變碳跟氧。
而想要讓聚變到鐵這一步的恆星發生下一步的反應,則就需要大於太陽質量830倍的行星才有可能。
當然,鐵因為它太重了,是沒有辦法聚變的。
巨大的引力會促使恆星迅速塌縮,核心溫度迅速上升,氣體在接近引力的作用下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砸向核心,屆時,會產生一個著名的宇宙現象。
那是鐵的光線崩壞所造成的伽馬暴,足以蒸發數光年之外的星系。
又被稱之為——超新星爆!!
這一次爆炸,會將恆星內部的元素揮灑在宇宙中,形成星雲,而元素週期表鐵之後的元素,就是在這一次超新星爆發的千億度高溫中,透過質子與中子的聚合形成。
太陽系就是誕生於這這樣一個超新星爆發後形成的星雲中的。
換句話來說,回溯本源,這世間的一切,包括人類都源自恆星。
超新星爆發後,剩餘的質量,會因為之前的塌縮撞擊變成大量的中子,聚合成一個高密度質量體,也就是中子星了。
而大於太陽質量一百倍的恆星在超新星爆炸後形成的中子星質量會大於太陽質量的1.5—3倍,它會繼續塌縮,最終形成黑洞。
換句話來說,如果想要在虛數空間中,按照正常的自然規律,演化出愛因斯坦所估算的最終型態—黑洞。
那就起碼要產生太陽的質量一百倍的質量才行。
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就單論太陽系來說,太陽佔據了太陽系中99.86%的質量。
也就是說,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加在一起,也不過才佔整個太陽系質量的0.14%。
單單只是個人所擁有的第五要素,想要達到這一程度,骨頭都成石頭了都不可能。
所以,就需要尋找外力,也就是科技的力量。
也就是人為的製造引力跟提升溫度。
但無論是人為的製造如同恆星那般的強大引力亦或者將其中的溫度加熱到數億度,都將是極其難以完成的事情。
當然,在夏連的那個世界來說算不上什麼,這裡說的是使用第五要素在虛數空間中達成這些要求。
而此刻,另一條路似乎就擺在了他們的面前。
核聚變之所以困難,是因為有庫倫力在抵抗原子核之間聚合。
但如果,消除庫倫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