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賴耶之前說的話,夏連之後其實認真思考過。

祂想表達的觀點不是過去的人比未來的人強,而是過去的人不輸未來的人。

許多人有著某種認知,覺得愛因斯坦、牛頓這些科學家之所以能擁有這種成就,是因為他們幸運的生在了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時代,提前佔據了一個蘿蔔坑。

事實上,這種說法的邏輯確實有一部分是正確的,因為科研確實是越往後越困難。

但他們也同樣忽略了一個問題,在愛因斯坦時期,他們的計算機的算力,甚至還不如一臺小天才電話手錶。

用算盤打出核彈跟用計算機算出核彈,在難度上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他們沒有後世那樣每秒鐘可以計算兆億次的計算機,沒有可以觀察宇宙微觀粒子的粒子對撞機,也無法前往宇宙去測量恆星的引力資料。

也沒有後世那麼多由無數科學家積累起來的基礎。

他們所能依靠的,絕大多數時候只有大腦跟數學,甚至可以套用的數學公式也要少的多。

他們是生在什麼都不知道的時代,但他們也同樣生在什麼都沒有的時代。

時代帶給他們的不只是幸運,也同樣是限制。

科學這種東西與其說是蘿蔔坑,倒不如說是起高樓,越高的大樓越難建立,但若是沒有地基,高樓也是空中樓閣,完全不具可能性。

即使是另起高樓,之前建立地基的經驗,也可以用上。

未來的科技確實更加困難,但若是沒有前人的技術積累,後人也根本無法突破這些更加困難的科技。

即使是錯誤的理論,也同樣是為未來的人試錯,刪除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文明就是如此,透過一代又一代的技術的積累,才慢慢走到如今。

人類的科學發展是連貫的,而不是割裂的。

隨著科技的進步,一些過去的理論最終會被革新甚至是推翻,但革新與推翻這些理論,就意味著質疑過去被稱之為權威的理論。

在愛因斯坦之前,人們對於時空的瞭解是來自於牛頓,在牛頓的理論中,時空是絕對的,永遠也無法改變,而這也也是當時的權威。

但愛因斯坦並不認可,或者說,他的心中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時空是絕對的?”這也導致了後來相對論的產生。

相對論誕生後,多方質疑,甚至就連許多人覺得足以與愛因斯坦站在同一高度的特斯拉,也同樣在新聞上公開嘲諷愛因斯坦是一個騙子。

如果不是時代不同了,愛因斯坦或許也將獲得像哥白尼一樣的結局。

科學家們想方設法的想要否定相對論,但隨著多方人員的驗證,他的理論也在這種否定中被證實。

他將牛頓拉下了屬於他的神壇,自己坐了上去。

當然,這是誇張的說法,沒有誰會是神。

愛因斯坦區別於其餘科學家的地方,並不在於他的智慧,而是在於,他從來不會因外界的因素停止去詢問“為什麼?”

覺得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佔據了一個蘿蔔坑,其實某種程度上,是認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一種即使是未來都難以被推翻革新的真理。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正如牛頓的理論被相對論革新一樣。

相對論受其時代限制註定了被革新,當科技越發進步,人們探測世界的方法越來越多,計算機越來越快,蘿蔔坑也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