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規避與打破(第1/3頁)
章節報錯
面對何薇的疑問,陸銘思考片刻,才做出了回答。
“對當前所取得科技成果的貶低,對某種可能存在的超級科技的過分拔高,是那些對科學體系並沒有多少了解的普通人普遍的錯誤認知。”
身為一名預備役科學家,陸銘在日常生活之中經常會遇到這種問題。
對於某一個科學問題,譬如絕對零度不可突破、光速不可逾越、熵增不可逆轉、時間不可倒流之類,每當陸銘做出明確的回答之後,很多次都會有對於當前科學體系一知半解的人,用一種輕蔑的語氣說“人類掌握的知識連宇宙奧秘的萬分之一都不到”、“那是人類科技太低,你怎麼知道超級文明做不到?”、“人類在坐井觀天”之類的話語。
誠然,陸銘承認當前人類文明科技水平的低階,承認還存在無數未知,承認人類文明科學才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但這不意味著它們便可以被輕易否認。
因為,底層規律是存在普適性的。就像,古人所發現的“1+1=2”這一條數學規律,直到現在社會,數學體系已經發展到極端複雜,甚至於普通人已經不能直觀瞭解,甚至都無法明白數學家們究竟在研究些什麼東西的程度,都還無法將“1+1=2”否定掉。
數學體系的發展,只是在“1+1=2”的基礎之上發展得更深更遠而已。
又或者盲人摸象。一個盲人摸到了大象的鼻子,便認為大象像是一根繩子。這當然是錯的,但能說它完全錯誤嗎?
不能。
只能說它並不完全,並不完善。想要徹底瞭解大象長什麼樣子,需要徹底將它摸一遍才行。
底層規律的普適性,便呈現在這裡。它不僅在人類的認知之中成立,對於高階文明來說應該也是成立的。只不過人類目前的科技體系,僅僅只能摸到“宇宙奧秘”這頭大象的鼻子而已,但高階文明卻有可能瞭解整頭大象的全貌。
但就算如此,高階文明也無法完全否認人類目前的科研成果。
“宇宙底層的‘真隨機’便是我們此刻尚且處於初級階段的科學體系,所發現的一條定律。我認為,它也應當存在普適性。所以,哪怕是高階文明,都不可能做到完全準確的對於未來的預測。”
何薇思考了片刻,忽然道:“不對啊陸銘,如果宇宙的‘真隨機’存在普適性的話,那麼‘光速不可逾越’存不存在普適性?為什麼量子糾纏現象卻是超光速的?”
陸銘笑道:“光速不可逾越的嚴謹論述是,任何具有質量的物體在真空之中的運動速度都不能達到或者超過光速。而質量是資訊的載體,那麼,量子糾纏現象傳遞了資訊了嗎?沒有。所以,哪怕量子糾纏現象超越了光速,也不違反這條定律。”
呂卿良道:“還是不對。陸銘,你和隊長可是親自體驗過超光速航行的,你和隊長可不能說沒有質量吧?”
在山神事件之中,陸銘與張定山親身到達了那顆不知道位於何方的外星球。雖然無法精確確定其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但當時進行了超光速航行卻是確定的。
陸銘卻再度搖了搖頭:“這極有可能並不是真空之中的運動。就像,宇宙的膨脹速度也超過了光速,但這是空間的膨脹,哪怕超過光速,也並不違反這一定律。”
“可是,無論違不違反這條定律,事實上你確實進行了超光速運動啊。”
何薇的意思很明確。
不管光速不可逾越這條準則有沒有被打破,是否可以被打破,它總歸是可以透過某種方式來“規避”的。而對於這條準則的規避,在客觀上達成了等同於打破的效果。既然如此,它有沒有被打破,就沒什麼意義了。
而,如果“光速不可逾越”這條定理可以被規避,那麼,“宇宙底層是真隨機,無法預測”這條準則是否可以透過某種方式來規避,以達成“準確預測未來”這種效果?
陸銘卻再次搖頭。
“不能這樣想。
與‘有質量物體在真空之中超光速’相對應的,是超光速所引發的一系列後果,譬如時間停止、質量無限增大、乃至於時光倒流等現象。
而,透過某種規避手段,所達成的‘超光速’航行,引發了這一系列後果了麼?很顯然,沒有。所以,光速不可逾越這條定律仍舊成立。
而,‘精確預測未來’,與‘宇宙底層是真隨機,無法預測’相對應。按照超光速的例子,哪怕透過某種手段規避,事實上達成了‘成功預測宇宙底層隨機’,也仍舊無法做到‘精確預測未來’。
所以,我仍舊認為哪怕是高階文明,哪怕掌握了超越我們想象的科技,它們都仍舊無法做到這一點。”
何薇與呂卿良面面相覷,似乎仍舊有些搞不懂這其中的彎彎繞繞。張定山則沒有理會這些,而是直接道:“總之,精確預測未來絕不可行,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