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奇經妙學,哀哀欲絕(第1/2頁)
章節報錯
如是我聞時,佛告須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於此。此名靜夜鍾,不礙人間事。白日任匆匆,務忙衣與食。三餐食既竟,放風水火訖。抵暮見明星,燃燈照暗室。晚夕功課畢,將息臨臥具。大眾鹹鼾睡,忘卻生與死。明者獨驚醒,黑夜暗修為。撫體嘆今夕,過去少一日。無常來迅速,身同少水魚。顯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四恩未能報,四緣未能離,四智未現前,三生未皈一。默視法界中,四生三有備,六根六塵連,五蘊並三途,天人阿修羅。六道各異趨,二諦未能融,六度未能具。見見非是見,無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如何知見離,得了涅盤意。若能見非見,見所不能及。蝸角大千界,焦眼納須彌。昏昏醉夢間,光陰兩俱失。流浪於生死,苦海無邊際。如來大慈悲…………
秦天賜這一會功夫便能把總綱正文熟記於心。
老和尚便開始教他經文的具體內容,這經文總共分六道,前五道是提神精心之道,但學習順序不可亂,必須循序漸進,否則心智會有所迷失。尤其第六道,前五道沒學習明白,那第六道足可讓人扭曲理解歪曲經書內容。
這畢竟是一本達摩的很高深的佛學著作。能榮登少林排名第一的經書,自然有一定的風險。但一旦成文學習完全,那看其他文字簡直得心應手,學習其他武學簡直易如反掌。
這六道前五道,按順序分別是,“無始鍾氣篇”,“四大假合篇”,“凡聖同歸篇”,“物我一致篇”,“行住坐臥篇”。
小天賜很快掌握竅門後,正是進入第一道學習中:“宇宙有至理,難以耳目契。凡可參悟者,即屬於元氣。氣無理不運,理無氣莫著。交併為一致,分之莫可離。流行無間滯,萬物依為命。穿金與造石,水火可與並。並行不相害。理與氣即是。生處伏殺機,殺中有生意。理以氣為用,氣以理為體。即體以顯用,就用以求體。非體亦非用,體用兩不立。非理亦非氣,一言透天機。百尺竿頭步,原始更無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
一切準備就緒後,老和尚便對現在的生活稍微有了調整。他們決定秦天賜的為人之道、詩書禮儀主要由雲三娘來授。而他答應要教孩子武功的,眼下可能沒多少時間了,因為他之後決定下水挖巨石下的淤泥,上岸後換秦回安下水。他就在岸邊抓緊時間提氣運功,恢復自己熱量和體力,待下一次下水能繼續作業。
雲三娘除了教孩子知識,也給大家準備好食物,並隨時為他們準備好火堆。有了這種寒冷環境下的作業,大家食量也提高了,所以雲三孃的事也增多了。不過為了孩子的將來,三人再忙也是值得的。
而秦天賜熟記經文後,便根據師父的指導開始自行修煉。只是偶爾不懂的地方,才趁師父休息時問上一問。總的來說,秦天賜這個孩子聰慧伶俐,很多東西都一點就通,無論是經文上,還是學識上。都出其不意地學得很快,基本上能做到舉一反三,很快都超過了雲三孃的見識。
秦天賜每一天、每一次的經文學習,也得到空前的提高。他感覺自己呼吸更順暢,精神面貌也更好了。也許因為一天天的長大,所以自己體能、力氣各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提高。根據師父的提示,秦天賜的每一次呼吸,都按照經書上所說來吐納呼吸。而且每一口的空氣,彷彿都能遊走全身,把氣體轉換成其他東西,集氣於每一處關節、每一個器官。
時間一點一點的飛逝,還有一個月便是天賜生日,五月的天氣已經很炎熱了,這段時間老和尚和秦回安加大了工作量。終於,巨石下方一直被他二人清理的淤泥有了鬆動,巨石也微微一震向下滑了幾尺。排水洞口已經能探進一個人的腦袋了,只要再幾日,便可大功告成,四人就能離開這困了幾十年的地方。
這幾日,大家都在準備要出去的東西,三娘看著這山山水水,不是說捨不得,只是對這裡充滿了回憶。看著那北面山體的蓄水池,這可是當時為了解決乾淨的飲用水,把竹子削開,斜著釘在牆上。山體流淌的水順著竹子滑落到池水外圍用木頭做的引用蓄水池裡。在木製蓄水池最高的地方留下一缺口,又用竹子把水引回池潭。整個水桶用木條拼成的蓋子遮住,抵擋灰塵。也就是山體有一部分水源會先流向沒汙染的水桶,待水桶將飲用水積滿便讓多餘的水流回池潭。
秦回安在軍隊待了這麼多年,這些行軍途中臨時的機械裝置他還是會造一些。
看著面前的兩棟小木屋,每年秦回安都會伐幾顆樹,來修補屋頂的損壞情況,避免漏水。而且每年二、三月份都會對另外三面山體周圍的樹木進行分枝,好種植一些小樹苗。
秋天,大家也會採摘果子充飢換換口味。釀造好的蜂蜜酒還有許多,他們這幾日也拿出一些來飲用做最後的道別,喝不完的便永遠的存放在地裡了。倘若以後誰不小心再跌落於此,至少還有一些美酒來祛寒。
等等等等……看著這裡所有的一切,老和尚三十多年的光陰,秦回安雲三娘十一年的時間,都消耗在了這裡,幾人還是感觸很多………同時,這裡也是寶貝兒子秦天賜的出生地,這裡對幾人而言,真的是意義非凡……
終於的終於,大家在六月十五這天一切準備妥當,今天就是大家走出這絕望谷的時候。四人收拾好行頭,來到這水池邊。
老和尚這時說道,“今天咱們就從這裡出去,可途中會遇到什麼困難和危險誰也說不清楚。但孩子的周全我們都會保護,所以,我把這江湖令先寄放在孩子身上。天賜,來……”
說著老和尚把江湖令牢牢卡在天賜的衣服內側,秦回安和雲三娘沒有作答,老和尚接著說,“回安,三娘,倘若途中我遇到不測,還請一定要幫貧僧把這江湖令帶回少林,以免武林被這令牌再次攜起腥風血雨。”
“前輩……”
“你們不必多說!”
秦回安想了一下,也說道,“受人之託終人之事,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晚輩也有事相求。”
“哦?你們有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