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祝龍的請教,吳用一臉自信微笑,穩如老狗,內心實則慌得一筆。

他哪知道以後的該怎麼辦!他只知道要搞大事,但具體如何搞,他還沒有想好。

其實他的看法跟蕭讓說的差不多,大宋雖然在道君皇帝的折騰下,江河日下,民怨沸騰,但還沒有糜爛到改朝換代的地步。

如果祝龍豎起大旗造反的話,他並不看好。這也是他無奈之下,支援宋江招安的原因。

戰略方面,吳用看不清,但是琢磨人事是他的看家本領。

他知道蕭讓並不是一個二愣子,怎麼會問出這樣沒眼力見的問題呢?必然是祝龍授意的。

那祝龍為何要授意蕭讓提出這個問題呢?

是想要眾人一起商討,還是他已經有了主意,想借這個機會提出來,說服大家?

以他對祝龍的瞭解,必定是他有了主見。

可問題是他不瞭解祝龍的想法,一時之間也無法猜測。

他一臉淡然的搖著扇子,不慌不忙,腦子裡卻在快速急轉,突然眼睛一亮,笑道:“蕭兄勿憂,朝廷有千軍萬馬又何妨,我們有梁山天險,大不了往裡面一躲,朝廷大軍總不能天天守在梁山泊邊上。況且我們沒有殺官造反,他們也犯不著跟我們死磕!”

他這麼說,大家都點點頭,深以為然,確實是這個道理。河北田虎、淮西王慶、江南方臘都在攻佔州縣,割地稱王,連他們都沒有滅掉,朝廷哪有時間精力找祝家莊算賬?

“古人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老趙家有句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我祝家莊兵強馬壯,不就是在東京之側?”蕭讓繼續這個話題不放。

“吳用愚鈍,並無良策,不知主公之意?”吳用十分喪氣,他知道自己錯過了一次“隆中對”的好時機。

祝龍求教他發展大計,他卻無言以對,這是何等的尷尬!

如果他此時能像諸葛亮一樣侃侃而談,指點迷津,讓祝龍和諸將撥雲見日,豁然開朗,心悅誠服,一舉奠定自己在祝家軍中的謀主之位,那該多好!

可是除了招安,他實在看不出祝家莊的出路在哪裡?

可是招安的話,祝龍用得著他來出主意?

祝龍呵呵一笑,並不失望,吳用是陳平一類謀士,善於權謀詭計,內政和軍事水平也在及格線之上,但他不是張良、諸葛亮那種深謀遠慮的戰略家,換句話說,他的格局和眼光還差點。

吳用猜得不錯,確實是他讓蕭讓說出那些話的。

如今祝家莊已經是一個初具規模的軍事集團了,這麼強大的一股力量,必須要有一個前進的方向,否則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

人人都會想著自己的以後,真的做到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並不多。

宋江之所以能將招安路線貫徹下去,是因為招安是唯一的光明大道,看得見的希望。

雖然不想招安的人很多,像魯智深、武松、李逵、穆弘……,但是他們提不出更好的出路代替招安,就得不到大家的支援,於是也只能隨大流了。

畢竟,做強盜不是長久之計,不說等年紀大了,打不動了,單是如果大宋如果出了一個明君,天下河清海晏的話,梁山的末日就到了!

晁蓋也是如此,他不能帶領兄弟們走上一條康莊大道,所以就被手下拋棄,紛紛投向宋江。

梁山的教訓不遠,對祝龍來說,統一思想,制定路線,豎立遠大目標,這是當務之急。

這樣才能所有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建立以祝龍為核心的軍事武裝集團,形成強大的凝聚力,欣欣向上,蓬勃發展。即使遭遇嚴重得挫折和打擊,也不至於分崩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