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直請辭的訊息,轟動了整個京師官場。

現在這個節骨眼上,大明不能沒有王直,就像西方不能沒有耶路撒冷!

王直本來也就是拿這招威脅一下孫若微,這也是大明的官員用來“逼宮”屢試不爽的一招,但凡事總有例外。

從前有一個名喚胡廣的狀元,因為不滿朱棣對建文遺老們的鐵血政策,憤而請辭。

一般來說,這種所謂的請辭,身後都是有一派勢力作為倚靠,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手段,用以達到目的。

但朱棣可不慣著,當即同意了胡廣的請辭,事後不僅沒有半點召還回來為官的意思,居然還派東廠蒐羅罪證,上去登門抓人。

胡廣最後死在大牢,自此後便再也沒有什麼人敢隨意在永樂一朝用這個手段了。

因而,朱棣也就在野史中多了一個睚眥必報的黑料。

孫若微同樣是個例外,但她這個例外和朱棣那次,又有天壤之別。

朱棣當時打著奉天靖難的旗號攻入金陵,連建文皇帝都能逼死,區區一個文官又算什麼,自然有資本去搞這個“例外”。

刀把子在手,也沒人敢說出個不字。

問題是,孫若微有嗎?

瓦剌圍城,王直更是五朝老臣、文臣之首,兵權大部分都在於謙手中,這個時候他請辭了,難道朝政就要全憑一個于謙嗎?

于謙也明白,這是把他架在火上烤啊!

何況他和王直私下裡引為知己,於情於理更要站出來反對。

說起來,王直是真想請辭嗎?

肯定不是,一把年紀了,除了當官博取聲名,也沒啥別的追求了。

錢財和女人對現在的王直來說,猶如糞土,王直只是單純的不想再擔任文華殿講官,害怕再去那裡被當今皇帝一頓懟。

因為王直心知肚明,自己說不過人家。

說不過人家還去做人家的老師,妄稱要教導如何做天子,實在是世紀性的笑話。

王直是永樂年間的舊臣,狀元還是朱棣當年欽點的,雖說對他沒有于謙那麼深的印象,卻也知道,肯定不是真心請辭。

王直這個人,是重名節,識大局的。

現在要做的,就是利用這個人心洶湧的狀態,藉助群臣的力量取回本屬於自己的權利。

朱棣趁夜來到宮外,對守門的小廝說道:“勞煩通稟一聲,就說大明的皇帝,來拜見當今的王閣老了。”

“陛下恕罪,小的這就進去傳達。”聽到這話,小廝才是注意到眼前這人身上的常服,頓時嚇了一跳,轉身跑進去。

經過門檻時,摔了個大跟頭。

這副反應朱棣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只是站在那裡靜靜等著。

王直回到府中也不著急,他心裡明白,就算孫太后準了,于謙是個聰明人,滿朝文臣也都不會同意自己請辭。

他坐在府中,品飲香茶,等著來人接自己回去。

卻沒想到,等來的不是同僚們,卻是朱棣。

聽了小廝的話,王直驚嚇不已,連忙親自出迎,見了面就要跪拜:“陛下您怎麼親自來了,老臣實在是愧不敢當啊…”

“不妨事,不妨事!”朱棣並不打算進門,扶住王直,說道:“大明不能沒有你,朕不能沒有你啊!王閣老——”

“朕這次來,是特意拜您為朕的老師,文華殿大學士只有您能夠勝任!”

“啊這…!”王直沒想到,這次居然還升官了。

洪武年間,罷中書省,更置殿閣大學士,號為內閣。

永樂年間,殿閣制度為朱棣所完善,雖然沒有正式的等級區分,但多年以來,卻也已經大致劃分出了地位。

其中文華殿大學士專事太子東宮講官,主持經筵日講,位序在內閣中排行第三。

王直老淚縱橫,看起來十分感動,就要跪下,朱棣扶都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