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樂器生產線的引入,讓山蒲濱城工廠的銷售額,又回到了百億規模。有兩類大的供貨商,也是各部門爭搶的重要戰場。

一類是注塑外加工類,現在電視、空調、樂器加起來,一年外加工的量有兩億元的規模,音響上需要外加工的注塑件比較少,基本都是外購件。

現在有十個供貨商,其中有兩家是日資企業,雖然單價比較高,一般都會高出本土企業58個百分點,但是分配的量都不小,基本都超過了20%。

這些外做都是山蒲提供材料和模具,供貨商只負責加工,供貨商的出貨檢驗,都是由三浦的品質派人員駐廠,做法與村田傢俱如出一轍。

另一類就是木製品,和原來的村田傢俱一樣,都是三合板貼PVC的生產工藝。這個主要是音響和電鋼琴上用,原來一年採購額也就三千萬不到,等電子樂器移到這邊後就增加到了五千萬。

這都屬於外購品,山蒲只買做好的部品,與其他部品一樣。

最關鍵的是現在的合格供貨商只有兩家,一家日企,一家臺企。

從去年的下半年開始,注塑外加工和木製品供貨商的開發,就是開發購買的主要課題之一。

關於木製品的供貨商,疤臉有村田傢俱的經驗,可以說很多資源和關係都可以用。

村田傢俱現在也沒倒閉,有兩個供貨商和疤臉的關係也挺不錯的。

但是推了將近一年了,這兩家始終處於改善狀態,這讓疤臉很惱火。主要原因疤臉也知道,就是在這類部品中技術和品保的話語權太大。

還有就是注塑外加工,山蒲有大小注塑機三十多臺,但是他們需要的量很大,即使再增加兩倍也不夠,就是說總數如果滿足他們生產最高峰的要求,最起碼需要一百臺。

而且都是大機器,鎖模力需要8502500噸不等。電子樂器轉過來後,需求量更大,電子琴的上下殼、鍵盤,都是注塑的。

山蒲也討論過,是否再投入新的注塑機,但是這種大公司在決策上,總是需要很多的手續,一年多了也沒有準信。

最主要的是,場地不足,大型注塑機需要安裝在一層車間,而且注塑件又非常佔地方。

成品半成品加起來,現在的空間已經很有限了,如果工廠佔地不增加,很難增加裝置進來。

所以,看起來自己投入的可能性很小,那增加供貨商就是必須要做的了。

像這種有大型注塑機的工廠,一般有十臺以上就算挺有實力的了,再說了,也沒有一家是隻給山蒲供貨的。

在他們的採購政策裡,一個供貨商對山蒲的依賴度超過60%,也屬於風險比較大的供貨商。

因為一旦山蒲量減少了,這個供貨商就面臨倒閉,或者供貨不穩定的境地。

這類供貨商的選擇,也有一個讓疤臉不舒服的地方,就是技術品保的話語權超過了採購。

而且生產部雖然在選擇供貨商上沒有太大的權力,但是在分配產量上的權力又是最大的。

可是總體工作的推進又在採購部,所以每項工作都不是很順利,從中作梗的人多,實際辦實事的人少。

根據水野和疤臉的測算,他們還需要開發五家以上這樣的供貨商,才能滿足以後的需求。

況且不光是要有大型注塑機,還得有噴塗和印刷的能力,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供貨商的選擇。

還有一點就是,山蒲的樹脂原材料都是保稅進口的,如果要是讓其他家代加工,必須要在海關進行備案,要不就有被罰款的風險。

海關備案和監察工作很簡單,但是這樣一來,供貨商的生產地和註冊地必須是在濱城,周邊的其他城市都不行,海關沒有跨區監察的權利。

大多數有加工能力的供貨商,富餘產能都不大,10002500噸裝置總共三十多臺,能有510臺給他們專用就是最大的供貨能力了。

一臺這樣的注塑機,基本都在一百萬到三百萬之間,注塑機的價格,基本就是噸位數除以十,所以想自己幹這麼一個注塑廠是不太容易的。

權力的分散有個好處,就是可以互相牽制,但有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互相扯皮,互相拆臺。現在這兩項新供貨商開發的課題,都是李多雲在負責。

李多雲今年三十五歲,老公吳躍也在山蒲工作,是在音響製造部,最近調到了電子樂器製造部當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