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太陽系,除太陽以外,有八顆大行星,這些行星周圍有幾十顆衛星,有無數的小行星還有相當數量的彗星,太陽佔了太陽系總質量的98%以上。太陽與地球的距離約1.5億千米,它的半徑約69.6萬千米,是地球的100多倍,太陽表面溫度約6000攝氏度,中心溫度大於1500萬攝氏度。

太陽是一個巨大的核聚變反應堆,主要是氫聚變為氦,發出巨大的能量。以它的光芒照射著我們的地球,是太陽系能量的主要來源,我們所感受到的太陽的存在,是它的輻射。

太陽磁場控制著整個太陽系的運動軌跡,維繫著太陽系內行星之間的能量平衡,就像有一股無形吸附力,控制著星系內的行星在軌道內作有序運動。太陽磁場不僅影響著地球空間的氣候變化,到極光,還有我們的航天器透過的行星際磁場和輻射,太陽的磁場無處不在。

資源是一個文明發展的根基,沒有豐富資源的支援,人類的科技就無法實現飛速發展。而帝國能夠在短短的幾千年的時間裡,實現科技的巨大飛躍,跟秦星有著豐富的金屬資源有著密切的關係。

我們都知道,秦星在漫長的演化歲月裡,留下了龐大的礦產資源。在浩瀚的宇宙中,氫元素佔據著主要的元素位,它的含量是最多的,而宇宙的演化,星系,行星的形成等都需要各種元素的配合,尤其是生命的誕生和演化,更是需要豐富的各種元素。

而在宇宙中,重元素的形成並不是那麼容易,基本跟恆星有關,恆星內部的核聚變反應能夠將氫元素轉化為氦元素,鐵元素等。只不過恆星依靠內部的核聚變,最多也就是轉化到鐵這個程度,更重的元素則需要恆星末期的超新星爆發。

恆星的超新星爆發能夠轉化為更多種類的金屬重元素,太陽系的形成正是由於當時這個位置發生了一次超新星爆發,才有了後來太陽的誕生和八大行星的形成,所以我們會看到太陽系的資源是非常豐富的,秦星上有著豐富的各種金屬資源。

金屬資源對於人類科技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日常生活中要用到的各種科技物品,很多都離不開金屬資源的支援,而隨著人類科技的飛速發展,未來對金屬資源的需要會越來越多。而秦星上的資源是有限的,尤其是這些金屬元素,消耗速度越來越大。

水星是八大行星中最小且最靠近太陽的行星,只有約5790萬公里,沒有衛星。

華夏古代稱之為“辰星”

正是由於它距離太陽非常近,所以表面的那些不堅實的元素都被步步剝離出去了,而能夠留下的基本都是密度更高的金屬元素。

帝國科學家透過初步的探測研究發現,水星的金屬含量高達70%,是名副其實的金屬行星,如果能夠開採水星上的資源,那麼可供帝國使用漫長的時間。

若是以大秦現在對金屬元素的需求來計算,金星上面的金屬足可以供使用2億年。

當然,2億年的使用量只是以大秦目前的科技水平來估算,事實上,隨著帝國科技的飛速發展,對金屬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大,水星上面的金屬並不能使用如此漫長的時間,即使如此,這一顆比較大的金屬行星,對帝國的發展非常重要,它將作為帝國的資源星球存在。

金星則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從太陽向外的第二顆行星,沒有天然的衛星。

它在華夏古代稱為太白、明星或大囂,早晨出現於東方稱啟明,晚上出現於西方稱長庚。

金星是一顆與秦星相似的類地行星,常被稱為秦星的姊妹星。它有著太陽系四顆類地行星中最濃厚的大氣層,其中超過96%都是二氧化碳,金星表面的大氣壓力是秦星的92倍。其表面的平均溫度高達735 K(462°C),是太陽系中最熱的行星,比最靠近太陽的水星還要熱。

它也是最有可能成為太陽系第二個改造成宜居星球的行星。

移民金星有五個很大的優勢:一、金星與秦星的條件相似。

首先,金星的半徑是6073公里,只比秦星的半徑小300公里,所以體積和秦星差不了太多,人類移民過去不用擔心住不下的問題。

其次,金星上也有重力,人類、建築、生活用品和水資源等所有一切,不會被金星運轉給甩飛出去、不適應失重環境的問題。

二、金星的資源豐富。由於金星形成時間也很漫長,而且地質結構和秦星的結構也很相似,所以金星上的礦產資源也很豐富。如果帝國移民金星,燃料、金屬等資源就有保障了。

三、金星可以重新建立磁場。科學界普遍認為秦星能有磁場是因為地核部位的鐵鎳元素在高溫下變成了離子狀態。

所以秦星旋轉時就像發電機一樣產生了磁場。金星的內部還沒有完全冷卻,等帝國移民計劃落實的過程中,可以為其重新建立磁場。

四、金星距離地球更近。金星作為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之一,距離秦星僅有4050萬千米,是距離秦星最近的行星。如果帝國成功移民金星,往返秦星所需要的時間和其他成本都會比其他星球小得多。

五、金星不易撞到隕石。由於金星和秦星的位置相比,更加遠離小行星帶,所以外太空的隕石就不會像頻繁撞擊秦星一樣頻繁撞擊金星。

如果人類移民金星,這樣就會省去很多麻煩,也會減少生存環境被意外破壞的機率。

當然了,隨著帝國的小行星防禦系統開始完善,未來外太空隕石不再是威脅。

金星上的礦產資源跟秦星上差不多,暫時沒有發現有特別價值的資源,但金星火山眾多,岩漿資源可以利用,用機器人或者從環繞金星的飛船與太空站伸出功能管接通金星火山岩漿資源。岩漿資源肯定對未來有用的,只是帝國還在思考它的多種用途與最有價值的用途。

火星則是帝國可以探索的距離秦星較近的行星之一,帝國如果想要衝出秦月系統到達下一個行星,理論上應從火星和金星兩個鄰居開始。它們和秦星同處太陽系內的宜居帶內、同屬於巖質行星、擁有孕育生命的可能性。

華夏古代稱火星為熒惑星!

不過金星比火星的環境更加惡劣,它的氣壓是秦星的92倍,空氣中幾乎全是二氧化碳,並且佈滿了稀硫酸雲。地表溫度常年保持在460攝氏度,改造的難度比較大。

相較而言,火星的條件“優越”不少。

第一,環境可適應性好。火星環境最為接近秦星,表面平均溫度零下55℃,大氣密度相當於秦星的1%,在太陽系中大氣條件最為接近秦星。火星表面光照不太弱,晝夜與秦星相當,太陽能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