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系統是指由恆星和圍繞它運轉的行星構成的天體系統。系統的形成和運轉有一定的規律性和週期性。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就是一個恆星系統。

由兩顆恆星組成的恆星系統稱為聯星、聯星系統、二合星系統、物理雙星或雙星系統。聯星系統內若沒有潮汐效應、攝動或恆星間發生的質量傳輸等影響,它將穩定存在。在穩定的聯星系統中,恆星會分別在以質心為焦點的橢圓軌道上執行。

聚星系統(物理聚星)是由三顆或更多恆星組成的系統,聚星系統可以根據內部的恆星個數來分類命名:

三顆恆星構成的稱為三體系統,三合星系統,三重星或三元星系統;

四顆恆星構成的系統稱為四合星系統;

五顆恆星構成的系統稱為五合星系統;

六顆恆星構成的系統稱為六合星系統......以此類推。

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大的聚星系統是七合星系統。

不過這些系統都遠小於一些有成百上千顆恆星,動力學系統更復雜的疏散星團。

太陽系就是一顆恆星、八大行星、其他矮星行星、宇宙塵、彗星、小行星、衛星組成,它是單星系統。

而在距離太陽系4.24光年外的卻存在一個三合星系統,這讓一直認為宇宙中星系都是單星系統組成的大秦科學家們震驚不已。

就在帝國對這個叫做“南門二”的三合星系統做研究的時候,有個文明也在研究這個被他們稱作“赤烏”星系的恆星系。

.......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

“剛才我講的是藍星文明一個叫做‘華夏’部族的神話,盤古開天地。”一名五百多歲的老年人坐在講座上搖頭晃腦。

也下面的學生們昏昏欲睡,一副不感興趣的樣子,沒有人想聽這種古老傳說,因為他們知道這些都是假的。

“大家可能覺得我講的故事,和我們天文課沒有任何聯絡。”

“火炎星系遲早也會面臨資源枯竭的局面,我們只能去宇宙中重新尋找適合人類生存的行星。說不定某一天,我們也需要做一回盤古!”老教授最後說道。

“那以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是否發現了適合移居的星球呢?”有孩子突然問道。

“這位同學問得好,其實很早之前,就有科學家發現了這樣的星球。”老人的回答,瞬間引起孩子的興趣。

“在哪裡??”

“赤烏恆星系!”

“這個恆星系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系,大概距離我們4.24光年。那裡的恆星體系跟我們非常不一樣,比我們這裡的環境還好。很久以前我們就在恆星系的第三顆星球上發現了生命的存在!”老人面帶嚮往的說道。

“那顆星球我們稱之為‘蔚藍之星’”!

“為什麼,我們不過去呢?”孩子不解的問道。

在孩子的思維中,這裡既然是一個好地方,為什麼大家不住過去。

“因為太遠了,以我們現在的科技,抵達赤烏恆星系需要8480年,一個來回就需要16960年,這是我們目前做不到的。”老人無奈的說道。

以帝國現在的手段,他們的平均壽命也才五百歲左右,而他已經是高壽了。

“那我以後一定要去到藍星看看!”有個孩子突然大聲說道。

“說什麼呢,這傢伙口氣不小!”

“省省吧,這年頭還真有異想天開的傢伙!”孩子們紛紛嘲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