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等外公與外婆入睡後,“全副武裝”的顧雨偷偷溜出門開始行動了。

他腳上穿了一雙高筒雨靴,腰上綁著一隻竹籠,一手拎著塑膠桶與火鉗,另外一手打著手電筒,向著村口的稻田走去。

從小在林場山區與農村長大,顧雨對抓泥鰍與黃鱔很有經驗,那是童年的樂趣之一。

鱔魚一般生活在水田和水溝裡,白天它們一般都躲在洞中,晚上出來覓食。

在夏天,由於氣溫較高,泥鰍和黃鱔會從泥巴里鑽出到泥土表面,而稻田的水一般不會太深,在這種情況下,只消用手電筒往稻田裡一照即可發現。

當然,顧雨也知道晚上抓黃鱔有風險。

如果在田埂上傻傻的分不清哪些是黃鱔洞,哪些是蛇洞,如果不小心,萬一把毒蛇引出來,那也著實非常的危險。

田埂邊的黃鱔洞,洞口大都淹在水中,蛇洞是旱洞,不可能淹在水中,就算原先的蛇洞因為漲水而淹在水中,這個蛇洞是不會有蛇的,因為蛇在水中不能待的時間長,否則會悶死的。

在水稻田及淺水的溝中,徒手抓黃鱔還是很需要技巧的。

但是這些對於顧雨而言不是一個難事。

他知道第一要找準黃鱔洞口,第二要能用手或者工具抓穩黃鱔。因為黃鱔比較滑溜,沒經驗的人不能抓穩黃鱔,容易跑掉!

出門前,顧雨用家裡的柴刀,取來燒火用的楠竹做了一個帶鋸齒的夾子,另外還帶了一把纏上毛線的火鉗,這兩個工具都是用來等下夾黃鱔防止打滑的利器。

顧雨知道藏在水稻田裡面的黃鱔,一般都有兩個洞,一個是進洞,另一個是出洞。

黃鱔隱藏在淤泥中,但是它們要出來覓食活動以及換氣。所以就會在淤泥裡面出現一些洞。

氣溫高,黃鱔不怎麼吐泡沫,也會因活動頻繁而洞口泛混水。泡沫口為黃鱔頭部,混水出來的口,則是黃鱔尾部。這個時候,用右手中指探入洞口,循著洞追著黃鱔,右手接觸到黃鱔後,左手根據黃鱔大小、洞的軌跡判斷黃鱔的位置後插入泥中,把黃鱔從泥中抓出來。

進入水田後,顧雨嘴上咬著手電筒,先用左手將其中的一個洞堵住,並把水攪拌弄渾。

此時,浸了渾水的一條黃鱔從另外一個洞鑽了出來。

說時遲那時快,“嗖”一聲,眼捷手快的顧羽用竹夾猛地夾住這條鑽出來的黃鱔,放入腰上綁的竹籠子裡。

顧雨用手電筒照了一下竹籠裡面的這條野生黃鱔,黃褐色中帶著黑藍,身體肥胖,尾巴纖細,身體呈現漂亮的流線型,看上去大概有30公分長,估摸著有4、5兩重了。

首捕成功,手到擒來一條野生大黃鱔,顧雨高興壞了,當年的技藝都還在哈!

蒼石鎮靠海,這裡一帶的人們都喜歡吃海鮮,黃鱔、泥鰍,甚至於甲魚等這些河裡的東西這裡一般是沒人吃的。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顧雨與小夥伴都喜歡到稻田、水溝或池塘裡捉泥鰍和黃鱔,那時候捕捉泥鰍不是用來自己吃,也不是為了休閒和娛樂,多數抓來都是餵養家裡鴨子用的。

抓泥鰍和黃鱔也曾經帶給顧羽他們很多童年的樂趣,留下了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

他還記得鴨子吃了泥鰍以後,會生雙黃蛋。

外婆以前經常對小顧雨說:小鴨吃下泥鰍會生雙黃蛋,小雨吃了雙黃蛋會補力,我家小雨會長高高……

在水稻田裡抓了四條大黃鱔後,顧雨來到邊上的石牆。

山區的水田,一邊是土埂一邊是亂石砌成的石牆。

泡在水裡石牆的很多洞穴裡都藏有黃鱔,當然徒手是抓不到的。

顧雨用事先準備好一條鐵絲大小的鉤子,在鉤子尖端穿上蚯蚓當誘餌,用手在洞口故意把水彈岀響聲,另外一隻手將鉤子放入洞口。

此時裡面的一條大黃鱔聽到水聲,聞見香餌探出頭來咬蚯蚓。

哈哈,上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