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伊始,太后將於清虛觀舉行羅天大醮,弘揚道法,祈求大燕風調雨順國運昌隆的訊息已傳遍京城。

自四月初一開始,清虛觀外便搭起了粥棚,每日卯時開始施粥,未時方才收鍋滅灶。

小道士們負責規範隊伍,煮粥施粥,而以太清道人為首的道長們則居於道場,為一眾求粥者誦經祈福。

短短三日,京城外的郡縣府州已有不少道士慕名而來,每日都在清虛觀外傳道論法,自成一段佳話。

在這般有意為之的排場下,清虛觀之名已力壓空明寺,成為了今年京城踏青遊春的必去之地。

一時間文人墨客絡繹不絕,求粥問道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

而但凡在這幾日去過清虛觀的,都不會不知道當今太后心懷天下,一心為百姓祈福的賢名。

“賢名?她花明華若真是個賢人,便不會拒絕其他世家往裡砸銀子,跟她一起施粥濟民了。”

安定侯府內,聽聞此事的大長公主冷笑一聲。

她與花太后鬥了這麼些年,還能不知對方那小肚雞腸唯利是圖的性子麼?

“清虛觀畢竟是花家的助力,太后想獨佔這份賢名也無可厚非。”

封暄攜著手中茶盞,清逸的眉眼間不見半分怨懟。然而只有顏陌清知道,他的眼神是冷的。

當年花太后對他與他母妃做的事,他一直都記在心裡。

“暄哥哥……”

輕輕握住封暄的手,顏陌清並未安慰他,只是給了他一個溫柔至極的眼神。

聞言的封暄亦是一笑,而後極自然的對大長公主道:

“奈何多行不義必自斃,有時候自己手裡的刀,也會反噬自己。”

“反噬?本宮才不怕什麼反噬呢。他們哪天若不恨本宮了,本宮反而會覺得苦惱呢。”

長樂宮內,蕭惜若素手烹茶,權當陶冶情操。

自黑鍋事件之後,朝中小看她的人是越來越少了。

有了她這尊大佛鎮著,蕭家官員們也紛紛放開拳腳,開始督促朝廷補發軍糧。

以至於戶部想拖不能拖,一眾官員不得不趕往各地徵糧,以防蕭家官員對他們動粗。

按理說蕭家的糧食已經夠多了,他們也不該急於一時。

但蕭惜若清楚,糧食就是蕭家的命門,她只嫌少不嫌多。

“娘娘說的是,有了這批軍糧,咱們也能暫時騰出手來,將京中的產業向外擴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