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試鏡與試衣(第1/3頁)
章節報錯
電影《槍火》的舞臺,是戰火紛飛的“叢林戰爭”。
為了保護國家領土安全,西南軍區部隊奉命首批出境作戰。
三十一歲的李建平,二十歲參軍入伍,服役已經十一年零十個月,目前是一名炊事班班長。以他的服役期限,再有兩個月便可以退伍。卻不幸地在即將退伍的最後時間內,遇上了戰爭的爆發。
李建平所在部隊於穿越密林區期間,遭遇敵人伏擊,損失慘重。李建平所在炊事班的三人在亂軍中與主力走散。被迫躲藏於敵國境內的一個由於戰爭而廢棄的村落內。
躲藏期間,班內成員出現逃兵情節,隊伍內三人爆發爭吵與衝突。但在炊事班所有成員親眼目睹途徑此處的一小股敵人屠殺俘虜,迫害被俘無辜百姓後,所有人取得了一致意見——殲滅眼前的敵人,解救鄉親,強行突圍。
在李建平的指揮下,三人採取得當策略,首先趁夜色摸進敵人據點,救出倖存百姓,並透過引爆事先準備好的炸彈,攪亂局勢,成功殲滅大部分敵人,然而剩餘敵人數量仍數倍於三人。更糟糕的是,三人所剩彈藥已然不多,在殘敵虎視眈眈下繳獲敵人武器基本不可能。混戰中肩部受傷的炊事班年齡最小的張青苗見事不可為,毅然攜帶手榴彈以身作餌衝出掩體。
在張青苗的自我犧牲與另外兩人的拼死戰鬥下,最後的殘敵也被殲滅。倖存下來的李建平與炊事班副班長林國慶仍然無法與大部隊取得聯絡。被迫在山林間逃竄艱難求生。
輾轉三年,兩人最終在敵國安定生活下來。但李建平仍然心繫家人,最終決定翻過國境線,偷渡回國。
然而已經在敵國娶妻生子的林國慶拒絕了李建平的提議,不得已下,李建平只得孤身上路。
歷經艱難險阻,李建平終於回國,但卻深陷“逃兵”漩渦,機緣巧合下,一名被李建平他們解救出的村民聞訊趕來,為李建平作證,李建平沉冤昭雪。
電影的內容並不複雜,故事的主線圍繞著男一號即將退伍的炊事班班長李建平展開。而李想所要爭取的角色,則是與李建平一同與大部隊走失,在與敵人的戰鬥中最終英勇就義的張青苗。
導演微眯雙眼,用不急不緩的語調說道:
“張青苗在決定自我犧牲前,會有一個反應心理變化的特寫鏡頭,現在,鏡頭在你的右前方的地上,正對著你的臉。你來表演一下,張青苗此時的心理狀態。這本劇本給你,你看一下,可以準備5分鐘。”
對於劇組來說,劇本內容是機密中的機密。很簡單的一個理由,如果在電影上映前,整部電影的詳細劇情就洩露了,那觀眾看電影時的狀態就會出現偏差,影響電影的觀感。尤其是懸疑類的電影,試想一下你看名偵探柯南,還沒看到結果,就被同學“一巴掌”糊在臉上——兇手是那個大鬍子!你是不是氣的想打人?
實際上在來面試前,李想已經和劇組簽訂了保密協議。不能洩露自己看到的劇本任何內容,而就算是雙方白紙黑字簽訂了協議,但李想還是隻有在面試時有機會看到劇本,還是隻有他試鏡角色部分的劇本。
當然,一些咖位很高的明星,當然是有特權的。比如影帝影后們,就有底氣提前看到劇本,甚至是完整的劇本。一方面他們的人氣和實力擺在那裡,就算是導演也要給予一定的尊重。另一方面,這些人都是老演員了,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門兒清。多年從業者的信用等級與小萌新還是有所不同的。
李想首先簡單掃了一遍張青苗這個人物的背景。
在扮演一個虛擬人物時,人物的家庭環境,生活背景,對於一個角色來說是很重要的。
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人會在後天環境的影響下,形成不同的生活習慣和人格特性。商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一般也會比較外向;老師的孩子一般學習成績都不會太差;單親家庭的孩子形成敏感性人格的可能性比一般人更高……
在生活中,每個人做出的每個選擇,每個行為追根究底都有其原因,而決不會是空穴來風。比如李建平在一開始就非常厭惡戰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還有兩個月就要退伍了,如果戰爭再晚兩個月爆發,他就能在家裡正常生活,而不必面對戰爭的風險。
那麼張青苗這個角色又是什麼樣的呢?
劇本中的人物概述時這樣說的,張青苗,出身於一個城市工人家庭。有一個大他兩歲的大哥和小自己四歲的妹妹。由於大哥學習成績比較好,因此考上大學,不能服兵役。而學習成績較差的他沒有考上大學。那個年代,原則上每個家庭都需要出一個男丁服兵役。張青苗也就因此入了伍。
在戰爭爆發之時,張青苗才剛完成基本的佇列訓練和射擊訓練等,加入炊事班才不過數個月而已,這一點與已經服役十一年多的老兵李建平形成鮮明對比。換言之,張青苗是一個新兵,所以他的行動和表情一定要符合新兵的模式。
當然,這樣簡單的描述並不能塑造出一個完整的人格。編劇的精力和時間畢竟是有限的。他不可能真的設定出一個角色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經歷,除了這些簡單的背景故事之外,剩下的一些設定需要演員自己充實,讓這個角色豐滿起來。
比如說一個演員出演一個一開始花心,但在最後完全鍾情於女主角的角色。那麼演員可能就會設定自己的角色曾在過去受過情傷,因而變得不相信愛情,但是其實本質不壞。這樣一來,角色就豐滿真實得多了。
瀏覽過了一遍後,李想合上劇本,閉目思索了一番。
片刻後,李想睜開眼睛,走到了牆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