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雍帝目光淡漠地望著跪在自己腳下的兒子,沒有回答。

不是說他沒有聽明白這短短三個字真正的含義,相反,景雍帝很清楚。

但就是因為如此,他才不屑回答。

元雍一年,景雍帝年三十,登基。

為示天子仁心,前朝官員大多繼續沿用,而初次早朝,百官便聯合上奏,請景雍帝舉辦大選,廣納後宮。

景雍帝初掌朝政,可用且可靠之人,少之甚少,為穩固局勢,他不得已應下。

而大選後不久,當朝宰相與六部尚書又合謀上諫皇后德不配位,請求他廢后重立。

景雍帝雖設計瓦解了七人短暫的結盟,可不過數月,七人又因他膝下無皇子,不利於朝堂穩固,再次慫動朝中大臣上諫。

景雍帝自然是不願的。

他與皇后是少年夫妻,二人同甘共苦,一路不知經歷多少風霜,之間的情誼,豈是那些後來女子能比的?

為穩固朝政,制衡朝野,他廣納宮妃已然是退讓,孩子……他只想讓皇后生。

其於那些為了家族權勢,為了榮華富貴而進宮的女子,不配!

當然,景雍帝自知自己給不了那些女子情愛,所以只要她們以及她們的母家不越軌,她們該有的尊榮,他都可以滿足。

只可惜,有些事情不是他不願就能不做的,身在皇位,也有不由己的時候。

當時年僅十七的德妃,初入宮便是昭儀,後又晉升德妃,如此順風順水,自認為不可一世的同時,也對景雍帝萌生幾分艾慕。

不過那點情愛,在權勢面前,不值一提。

德妃也想誕下皇長子。

當時,邊撻虎視眈眈,多次派兵屠村,邊疆百姓傷亡慘重,景雍帝自是不肯和,可戰…國庫空虛。

戶部尚書藉此機會,以戶部無銀作要挾…

宰相與其他五位尚書不願讓戶部尚書拔得頭籌,紛紛摻和其中。

景雍帝若不妥協,苦的便是邊疆的百姓。

後宮德妃等人聽見風聲,心中大安。

而皇后得知此事後,則是主動勸解。

畢竟在皇后看來,她生不下兒子,也沒必要阻止其他能生的嬪妃們去生。

無論是誰誕下的孩子,總歸都要稱她一聲母后的。

景雍帝不得以妥協了,但也沒有完全服軟。

後宮很快傳來喜訊,只不過有孕的,皆是低位份的嬪妃。

然,德妃豈能忍受見自己為人作嫁,她與貴妃合謀,對著那些有孕的嬪妃下毒手。

當初景雍帝連前朝都尚未掌控,這對後宮的掌控,更是薄弱,能護住皇后,都已經實屬不易。

至於其他嬪妃腹中胎兒,雖稱不上喜愛,可到底是他的孩子,尚未出生便沒了,說不難受是假的。

但貴妃與德妃,一個是宰相之女,一個是戶部尚書之妹。

景雍帝就算知道是二人下的手,也不能責罰她們,相反,還得當做什麼都不知道,並將訊息給壓下去。

當然,景雍帝也不可能讓他們得償所願,他費勁心思,最後誕下大皇子,是宮裡一個毫不起眼的才人。

景雍帝從未想過去母留子,他甚至都擬好聖旨,給大皇子的生母晉位至嬪位,這樣大皇子就能由其生母養著。

可是,德妃再次蠱惑貴妃,借貴妃之手,使得大皇子的生母,死於產後血崩。

景雍帝因自己有設防,還以為是意外,後雖得知真相,但那之前,他因需戶部尚書效力,為此而數夜留宿於德妃處,以至於德妃懷有身孕,剛滿三月。

景雍帝不願她生,可偏偏德妃護的緊,加上前朝多事,他顧及不暇,德妃成功誕下四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