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村塾?」

村長一震,有些意外地看向蘇末。

蘇末肯定的頷首。

「不錯。

最開始,我本是想著請個夫子來家中教導,可後轉念一想,我家這情況若是請夫子,難免會有流言蜚語。

後從惠嬸子口中得知村塾一事,便想為何不直接在落山村辦個村塾?

屆時請個夫子在村塾裡教書,村裡若是有適齡的孩子也可以送去裡面。

先不說往後是否能入仕途,這能讀文識字,長大了去縣裡做個賬房先生之類的也好不少,您說是吧?」

不得不說,村長有些心動。

想當初他們在渝州,便設有族塾,像他這之輩的大多識字。

只是一路逃難到這裡,連生計都只是堪堪維持,又哪還有心思想著給孩子讀書識字?

就拿王氏一族來說,要不是有朝廷的那筆補貼,壓根不可能會出資供王童生一家讀書。

指腹摩挲著茶杯,村長斟酌片刻後,才緩聲道:「你有這個心是好的,只是想要開村塾卻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選址、官府批准、請人修建屋子都好說,可這夫子…」

後面的話村長沒有明說,但蘇末也能猜到。

村塾不比其他,束脩低,還得長時間駐守,村子若是偏遠,生活水平低下。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夫子也是人,也需要生活。

她垂眸,端起茶輕抿一口。

「這事您不用擔心,等村塾建好,會有夫子的。」

她這些日子可沒少從李氏和王桃青口中聽到落山村的往事和近狀。

其中就有王桃青感慨小劉氏有手段,竟是使得王魁星放下身段去書鋪抄書掙錢。

王童生一家的品性她不予評價,但讀書這一方面,還是有些真才實料的。

王童生年少時,跟王氏一族的舉人學習過,舉人曾言他若勤奮讀書,往後定能考取秀才之名。

若非後來舉人牽扯至舞弊案,王童生可能也不會是如今這番模樣。

而元雍十九年秋末,朝廷對舞弊案,給王氏一族的舉人發放補償金。

王族長和幾位族老商議後,決定挑選人送去書院,爭取能入仕當官,也好使王氏一族飛黃騰達。

後來的話,也不用多說,王童生一家全部進書院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