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三月的熱切,寧孑並沒有太多的表示,不過他對於三月口中的材料成品很感興趣。

說起來這段時間他沒有太過實驗室的情況,一方面是處於對三月的信任,另一方也因為寧孑發現他對在實驗室裡處理具體的問題其實並不感興趣,相比起來他更喜歡呆在房間裡思考問題。

用三月的話說,這是人類的通病,用一個字就可以形容——懶!

它曾經的主人也是這樣的,對於需要反覆操作的試驗工作總喜歡推給別人去做。

但寧孑並不認同這種說法,他不是懶,只是單純覺得思考比親自動手操作更為有趣。

當然,兩種不同思維模式的物種之間並沒有對這個問題爭論太多,可以理解為在去觀看成果的路上,兩個無聊的思維用拌嘴來打發時間,直到看到寧孑看到了三月口中的宏觀新材料實物。

隨後一直以來都很澹定的寧孑是真的被震撼到了。

雖然他並沒有去過多的這次試驗,但關於每個實驗步驟,會用到哪些裝置,都已經刻印在了他的腦海裡。

最初應該是從最基礎的微觀試驗開始。

這個過程並不涉及到具體的材料製造,只是透過觀察跟分析微觀粒子,或者說從許多資料中分析出粒子的運動軌跡,然後再透過一系列的計算推匯出介質空間的存在,最後再把透過介質空間跟微觀世界聯絡起來。

這一階段是純粹的理論驗證階段。

接下來則是將一些微觀的粒子送到介質空間,讓其進行交換,這個時候會發現有質量粒子,也就是粒子物理中的慢子會出現一些奇異性的改變。再然後就是透過加大實驗室範圍,開始重複性試驗,知道找到方法,將宏觀物質送入介質空間中然後再取出。

整個過程需要重複許多遍才能找到把握好兩個空間不同運動系下的座標。

當然這裡的宏觀物質並不是日常生活中認為的宏觀物質,只能說是脫離了量子物理規律約束的宏觀物質,比如十分一根頭髮絲,也就是十微米左右。這個大小已經是人類肉眼能分辨出的極限範圍了,但其實依然屬於宏觀場景。

然後是材料不斷融合的過程,透過不斷的積攢材料然後融合,最後呈現出大概能有一個可樂瓶蓋那麼大的材料大概需要重複數千次試驗。

當然這是他看過另外一個世界完整試驗報告後,在心底大概留下的印象。

按照剛剛三月的彙報,只有97次完整實驗室記錄,三款宏觀可直接觀測的材料,在寧孑想來大概最多也就是頭髮絲大小,但他此時看到的明顯不太一樣。

因為三月的宏觀可觀測是真的足夠宏觀了,其中最大的一塊可觀測材料大概有一輛b級轎車那麼大了,呈長六邊形,材料上面堆疊著一些大型砝碼,就那麼漂浮在實驗室專門的玻璃房的空中。….

「喵,這是目前實驗室合成最大的反重力材料,兩個之間距離是6.2米,寬度2.3米,厚0.07米,總質量631.23KG,在地球上能提供大約507.78牛的斥力。目前看來這款反重力材料的材質分佈的較為均勻,這一點可以透過移動砝碼進行測試。更具體的引數可以在電腦內查詢。」

小貓跳到實驗室的欄杆上,穩穩的站在那裡,驕傲的介紹著。

寧孑看著玻璃房中的材料,半晌沒能言語。

雖然早已經知道這種材料的特性,但是當這東西真的活生生出現在他眼前的時候,他依然被震撼到了。

寧孑不知道那個世界的人們第一次從實驗室裡提煉出這種材料時是種什麼心情,此時他只覺得整個人有種要炸裂的感覺。

雖然三月已經不止一次在他面前描述過那個美好的未來,但聽到

的描述終究沒有現實中看到帶給人的震撼大。

如此龐大的材料承載著透過機械臂調整的砝碼漂浮在空中本身就會給人一種極強的衝擊感。

當然這種衝擊感並不是單純的視覺衝擊,而是對腦海中那個根深蒂固的物理世界造成的衝擊。就好像一個不可思議的大型魔術,不同的是這次是以科學的名義。

其實有時候就是這樣。

科學很多時候跟魔法沒有什麼不同,就好像魔法故事中女巫的掃帚能飛天遁地,如果科技按照現在的程序繼續發展下去,製造棍狀的低空飛行器並不是一件很人困擾的事情。

真正困擾的其實是工程師跟管理者,而不是科學家。

因為前者需要最大程度的保證人們使用這種產品時候的安全,制定一系列的規定來讓人們在利用工具的時候不會把自己的小命玩沒了,而科學家們只需要把這東西做得飛上天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