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 學術反響(第1/5頁)
章節報錯
收到訊息的寧孑並沒有太多意外。
這些天他一直在思考關於空間擾動的問題,如果他的思路從數學理論上來說是成立的,那麼這個宇宙的執行模式就該是這個樣子的。
這甚至不能完全稱之為自信,而是一種玄學上的認定。
至於計算上有一點點出入是正常的。
具體是十多顆恆星,又或者數十顆恆星這種數量級的差距,意味著推導的公式計算精度還有待提高。現在起碼證明了銀心的確是有恆星存在的。那裡在理論中是個黑洞,也的確應該有一個大質量的黑洞。
至於恆星為什麼能夠在那裡生存下來,需要一個更精確的理論去描述。
當然,真要說到征服宇宙還是太早了些。
起碼以現在的科技水平,還差的很遠。
只是說有了一種理論上的方式去更好的改造星球環境,比如計算好角度跟距離後,用一顆人造的大燈泡,讓其他條件能夠滿足生命生存的行星具備碳基生命所能適應的溫度,甚至控制氣候。然後再透過投放物種去讓完善生態。
這就讓人類改造行星變得容易許多。
甚至如果能夠更大程度的利用能量,還能夠透過影響星球的角速度來調整星球的重力,讓其跟地球更接近。
就比如移民火星,這是個看起來很美的計劃。但即便人類掌握了星球移民的技術,火星表面常年平均零下63度的氣溫跟時不時就會突然發生的風暴,會讓地球上的生命顯得格外脆弱。
更別提火星的重力僅為地球的2/5,這種低重力水平同樣會對人造成影響。幾代人之後,移民火星的地球人再回到地球之後,可能就會出現種種不適應的症狀。
如果寧孑的理論逐漸豐滿,讓人類文明能夠想辦法借用那些自然的力量,讓火星的重力提高一倍達到地球的4/5,同時用一個超大的燈泡為火星表面提高生命所需的能量,甚至調整大氣層的構成,那麼人類將不需要在火星上建設龐大封閉的城市,就能讓這顆星球運轉起來
這就是理論的力量,也是它的迷人之處,能讓人看到未來的無限希望。
當然,也會無數人為之瘋狂。
……
美國,矽谷,埃姆斯研究中心附近的一棟公寓裡,盧修斯·魯迪已經接收到了由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傳遞回來的資訊。
當然人類不可能跟三月的分析能力相提並論。
即便是有目的的去分析那些內容,想要從無數資料中找到恆星存在的證據就需要對無數繁雜的資訊進行比對。
雖然許多工作依然是計算機完成的,但如果不是專門針對性的去尋找相關的資訊,那些關鍵點都隱藏在海量的資料裡,根本不會自己顯現出來。
這裡就要說到一個顛覆很多人認知的常識了。
紅外線、x射線都屬於不可見光,換句話說,這型別的太空望遠鏡是沒辦法直接拍攝出人類能直觀看見的宇宙照片。它是透過蒐集各種宇宙射線,做成資料,然後再透過科學家們日以繼夜的研究比對,最後透過電腦還原成人類所能理解的圖桉釋出出來。
也就是說,很多時候大家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圖,都是電腦合成的產品。
天文觀測並不是直接看的。
距離銀心2.6萬光年的距離,意味著深空望遠鏡收集到的是那個2.6萬年前發出的各種頻率的訊號。這些訊號經過了如此長久的旅行,自然也會導致各種資料出現偏差。所以想要在如此遠的距離上定位天體其實是件很困難的事情。
太多的太空塵埃會讓訊號失真。
所以毫不誇張的說,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工作。
現在工作已經被盧修斯·魯迪分了出去。
既然大家都對寧孑的論斷有興趣,他也正好樂得輕鬆一些。
畢竟這可不是件輕鬆的事情,如果真的能很輕易的處理這些資料,當時科學雜誌社的編輯主動找來的時候,他也不會先推脫了。作為科學家,跟世界頂級期刊的編輯處好關係總不是件壞事。
除了那些性格的確有問題的,誰也不會拒絕太輕鬆的拜託。
而且盧修斯·魯迪還挺享受這種工作氛圍。
聊天的群組一直開著,資料分發出去之後,大家可以一邊跑資料,一邊聊著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比如天文學方面的新發現,或者聊些各自實驗室發生的趣事,能讓人感覺更為放鬆。
畢竟現在還在聖誕假期,埃姆斯研究中心直接放假到元旦,呆在家裡做一個人去面對海量的資料也的確是太過無聊了些。能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插諢打科,一邊把正事給幹了,還能更快的證明東方那個數學天才的想法有多離譜。
隨便想想都會覺得這將是個很難忘的聖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