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 求而不得,人生多艱(萬字大章 求月票,求訂閱!)(第1/7頁)
章節報錯
美國,普林斯頓。
寧孑在深城忙碌的時候,羅伯特·凱尼再次刷到了署名寧孑的新論文。
這位《數學年刊》總編其實已經感覺略微有些麻木了。
雖然《數學年刊》官網上,寧孑關於NS方程的論文已經掛了足足半個月了,但到目前為止引用量並不多,但這並不代表這篇論文引發的震動不大。
實際情況是整個學術界正在廣泛討論著寧孑的這篇論文。
起碼據羅伯特·凱尼所知,最近數學界但凡研究偏微分方程方向的學者們都特別活躍。從編輯們收到的郵箱跟電話便能看出來,大家很激動。
又一個世界級的難題被攻克,的確值得激動。
理論學界不在乎湍流演算法這種東西,他們更關注與論文證明過程本身是否足夠嚴謹,因為科學界認為結論是正確的,但始終無法證明的難題其實很多。
比如哥德巴赫猜想。
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哪怕是計算機高速發展的今天也沒有找到任何一例反例,但同時數學界又還沒人能透過嚴謹的證明過程證明這個猜想。但這又並不妨礙人們直接引用這一結論。
但同時他們也無法忽略湍流演算法這種實際應用。
只需要聽著演算法名字,就能知道演算法本身是以相關論文為基礎的。
所以大家非常興奮,但凡稍有名望的數學家,更不會在沒有確鑿證據時就反駁這篇論文的正確性。邏輯鏈條很清晰,既然論文作者能開發出湍流演算法,足以說明作者對於流體研究之深。
這一成就讓人欽羨。
同時也讓寧孑在《數學年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超維立方體敏感度猜想的論文變得暗然失色。
這就像某個人如果某個優點太過突出,往往會讓人忽視他的其他優缺點。比如馬爸爸很有錢,大家便會下意識的忽視了他吹牛也很厲害。
但仔細通讀了一便寧孑的論文之後,羅伯特·凱尼麻木的情緒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想立刻買張前往華夏的機票,找到寧孑,然後開啟寧孑的腦子看看裡面的構造跟一般人到底有何不同。
又或者啟動學術成果稽核程式,查查寧孑背後是不是有一個大型的數學家團隊。
三篇論文,三個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向!
人家是在一個領域深耕細作,哪怕是刷論文大都也是在同一個細分領域不停推進。但寧孑顯然走的不是這條路子,他就好像一個正在讀高中的學生,課本講到哪裡,他的論文就寫到哪裡。
數學在他眼中似乎就是一個整體學科,已經沒有了那些細分領域。第一篇超維立方體,第二篇研究湍流,第三篇又直接切換到了辛拓撲與GromovWitten理論。
第四篇、第五篇寧孑會寫什麼,羅伯特·凱尼簡直不敢想象。
這個世界出了一個數學超人麼?
真的,哪怕寧孑在解決一個跟流體相關的世界性難題,比如準確追蹤流體質點,他都不會如此驚訝。但這次寧孑的論文是為辛拓撲跟GromovWitten理論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數學工具。
而且從論證過程來看,這些數學工具將能極大簡化相關的數學研究。
如果不是他早已經從範振華那裡得知了寧孑的身世,知道一個普通的小鎮青年根本無法得到頂級的學術資源,他真要懷疑這是赤果果的文章署名造假了,還是侮辱主編智商的署名造假。
更別提人家給這一套數學工具直接在論文裡取名為寧氏分割法。
把自己的名字寫進教科書可是每位數學家的追求,如果這是團隊研究成果,羅伯特·凱尼甚至想不通什麼樣的人能無私到把這種成果都送給寧孑。
所以如果去掉一切不可能,剩下的大概就是真相了。
就在羅伯特·凱尼心中升起無限感慨時,心裡突然一動,想起一個人來——多米尼克·鄧肯。
這位同樣年輕的數學家今年26歲,研究方向恰好包括了辛幾何。
《數學年刊》主編的身份,讓羅伯特·凱尼對於數學界一些訊息非常靈通。
比如他已經知道這位挪威籍數學家很可能會憑藉其在不同尺度之間關係分析以及其數學工具多領域間建立聯絡等方面的研究拿到明年的菲爾茲獎。
這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其實學術界也熱衷於造神運動,尤其是對於數學界來說,自從龐加來猜想被證明之後,已經很久沒有大的突破了。多米尼克·鄧肯的優勢在於他是一位研究廣泛的數學家,其成果對於數論許多研究方向都有幫助。
最重要的還是年紀,今年26歲,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當他明年六月拿獎,將比曾經最年輕的菲爾茲獎獲得者賽爾瑞斯·龐特小了一歲,將打破新的最年輕菲爾茲獎記錄,能夠振奮人心。
但現實世界總是如此多的巧合,每當人們認為不會出什麼意外的時候,意外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