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部上下一句廣為流傳的話來說:在廣安帝陛下的「奢侈」開銷下,戶部國庫裡基本上就沒有「過年」錢糧。

當年的錢,當年基本上都要花光。

所以說當下大明的盛世,恐怕也是歷史上最強的盛世,別人家的盛世,國庫裡的銅錢串要堆積到發黴,麻線也要腐朽,可大明國庫裡的錢基本上年年光。

好說不說,一個不斷對外打仗的大明,還能有當下盛世風光,也是很奇葩。

朱見濟哈哈一笑,「說到底,還是賦稅收的少了,所以戶部沒有底氣,不過諸位卿家有沒有想過,為何一個王朝到中後期,它的賦稅都會慢慢減少,而到王朝末年,國庫裡甚至窮得叮噹響?這裡面的原因,大家是否願意深究一番?」

這話一出,滿堂寂靜。

大家終於懂了。

原來廣安帝陛下在這裡等著大家。

陛下這是在試探大家對於土地改革的態度:任何一個王朝,大宋除外,約到後面越窮的原因,其實只有一個。

土地兼併。

國家的土地兼併到了不需要繳納賦稅的權貴、士紳手中。

而需要叫賦稅的百姓卻沒有田地,只能租種。

種出來的糧食,大部分又作為佃租被權貴、士紳所得,換言之,他們是薅羊毛,薅國家的羊毛,所以自科舉盛行以來,讀書人趨之若鶩。

只要有了功名,哪怕不能一二甲中第,只要是個舉人,就能富貴餘生。

就算你出身貧寒得不能再貧寒,也能一舉而逆天改命。

因為地主手中的土地太多了,為了少繳賦稅,他們就會去找那些中舉的本地士子,把土地掛到他們的名下以此來避稅。

而新中舉的讀書人,名人是可以掛不少田地的。

當然,不是白掛。

地主也需要付出一點代價,比如送錢送田給舉人,又或者是從每年的收租中,拿出一部分來支付給舉人,大家共贏。

而有了舉人的名額額度,地主***,又能繼續購買、搶奪更多的田地在手中,如此愈演愈烈,土地兼併也越來越嚴重。

最終屬於百姓,可供國家收取賦稅的田地就越來越少。

在這些騷操作下,國庫能收到錢才怪。

群臣心裡雪亮。

幾年前,陛下更登基沒多久,就透露要土地改革的意思——所謂土地改革,其實就解決土地兼併的問題,以此豐饒國庫。

但大家沒想到陛下竟然真的要付諸行動。

這可不是一般的工業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