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奉天殿。

今日大朝會,京畿出仕的官員,以及來京述職官員,盡數到齊,從奉天殿內一直排到了殿外白玉階下的廣場。

吏部尚書白圭因病請假。

禮部尚書王文駕鶴後,李賢頂缺。

李賢赴任半月,又因病致仕。

遂由刑部右侍郎陸瑜出任禮部尚書,由巡撫陝西的都察院副僉都御史項忠升任刑部右侍郎。

陸瑜也是老臣了,有地位和名望擔任禮部尚書。

換儲風波中,唐氏外戚被清除,朝堂中樞部門被清洗一空,昭示著大明文官集團的日暮西山——不是說文官集團不行了,沒人了。

而是文官集團不再有土木堡之變到景泰八年這個時期的能量。

所以這兩次人事變動,在朝中無風無浪。

實際上,文官集團已經認命。

陛下和太子強勢,他們哪還有資本和皇權爭鬥,加上武將勳貴集團也沒有因為文官集團衰落而一家獨大起來。

所以文官集團也樂得當下局面。

既然不能反抗,那就躺平了好好的享受便是。

自太子殿下率幼軍出征後,朱祁玉又恢復了景泰元年到景泰八年那段時間的鬥志,從無召教坊司娼女的舉動。

太子在外廝殺,天子也不好意思醉生夢死了。

每日大小朝會,朱祁玉事必躬親。

尤其涉及邊關戰事,朱祁玉更是像個婆娘一樣不厭其煩,一定要確鑿邊關那邊沒有任何紕漏了,才會善罷甘休。

朱祁玉不僅自己勵精圖治。

還抓壯丁!

七卿和五軍都督府在京的都督、都督同知,甚至都督僉事,尤其是兵部尚書于謙和工部尚書杭敏,不管有事沒事,朱祁玉總會找事情把他們宣召到乾清殿。

要辦公?

可以。

讓部下人員把要處理的地方行文、部門文書,全部送乾清殿,當著殿下的面裁決。

用意昭然。

就怕萬一邊關出意外,咱大明兵部、五軍都督府和工部反應慢了那麼一丟丟,導致他的好大兒在邊關吃虧。

大家都理解。

畢竟咱陛下的好大兒在哈密那邊出征。

但也正因為朱祁玉如此的勤政,大明國內的各種民生政事被處理得妥妥當當,就連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官員都不敢敷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