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車同軌!(第1/2頁)
章節報錯
既然要醫療改革,肯定要做到位。
關於醫療改革的事情,朱見濟已經醞釀了很多年,畢竟在這個時代,看一個民族的強盛標誌之一,就是人口。
而大明要擴張性的走向世界,也需要人口。
大量的人口。
所以醫療改革就勢在必行。
朱見濟繼續道:“關於衛生部及下屬州縣醫院設立之事,孤這些年做了個計劃書,並且一直在完善細節,登基之後就會全面落實。”
這是老子的第一個文治!
為何敢把廢除殉葬制度的文治功績給老朱?
朱見濟是有底氣的。
因為他還有更多的文治功績。
比如正在進行中的新華字典的修編,儘管是從景泰年間開始,但基本上所有事情都是自己一手操辦,以及修好之後的推廣,都會是自己的功績。
而之後的教育改革……
僅僅是這個文治功績,就有可能超過太宗的《永樂大典》。
再加上醫療改革的話……
不說媲美始皇帝的車同軌書同文,至少也差不了多少。
實際上,從對中國的影響來看,後人無論做出多麼大的文治功績,始終無法媲美“車同軌書同文”,因為這個政策,奠定了中國數千年的民族統一。
若是沒有這個政策,偌大的神州只怕會像歐洲一樣,變成無數個小國家。
一個省份就是一國的那種。
道理其實很簡單清晰。
自從始皇帝統一度量、文字之後,歷朝歷代不論是誰當家作主,一想到隔壁不遠處的地方,說著自己國內一樣的話,用著自己國內一樣的文字,結果卻是歪國人。
這讓開國的太祖太宗們很是難受。
必須統一了啊!
所以南宋的臣子們做夢都想恢復半壁河山。
所以五代十國後的君王們從沒忘記過一統天下。
但中國實在太大了。
封建時代,中央朝堂對地方政權的掌控力度太低,加上時代生產力導致百姓生活水平低,一旦出現災荒年份,就容易有流民造反。
而中國又有太多的人才。
別的不說,僅是東漢末年出的那一批梟雄,哪一個不是開國太祖之姿?
人才太多,誰也打不過誰,就容易出現長期分裂。
這就造出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
但又有始皇帝的車同軌書同文,所以又有“分久必合”。
扯遠了。
朱見濟從背後的書架上拿出一本十六開的冊子來,遞給陳循,“這是孤關於醫療改革做的策劃書,雖然孤已經思考多年,但一個人的思緒終究不能盡善完美,可能也有紕漏,到時候由從太醫院抽調的專業人士來進行查漏補缺。”
陳循接過之後,沒急著翻開,問道:“殿下,如果要在全國所有州縣建立醫院,需要的資金和人才,只怕短期內沒法做到。”
朱見濟嗯了聲,“孤知道,策劃書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