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

于謙下朝後,到了兵部公事房,簡單交待了兵部兩位侍郎後,立即說身體不適,直接就回家去了,根本不給官員們齊聚兵部的機會。

回到府邸後,于謙交待門子,無論是誰求見,就說臥病在床,不見客。

于謙打算躲起來。

在於謙的立場,朱祁玉禪位不禪位,關係不大。

以前的模式挺好。

老朱家兩父子把大明治理得明明白白。

禪位後也沒關係。

朱祁玉作為太上皇,可以繼續給新天子掌舵。

至於太子登基後解決土地兼併問題,于謙看得很透徹,這會是一場大明的大地震,于謙也說不清是好是壞。

辦成了,對百姓是好。

但對國家不一定好,甚至對百姓的好都不一定。

因為地主階層的利益受損,肯定要奮起反抗,和皇權鬥爭,搞不好最後會引發動亂,國家和百姓都要因此遭殃。

辦不成,對國家也不好。

因為土地兼併嚴重,只會讓國家越來越收不到賦稅。

而且百姓也會受苦。

但于謙相信太子殿下,肯定能解決問題,所以于謙躲起來,不給官僚集團找到出面的機會,給太子殿下減少壓力。

以于謙在大明朝堂的地位和聲望,他要是站出來反對太子殿下動土地問題……

那朱見濟就鐵定辦不成!

于謙的躲,就是對朱見濟的最大的支援!

而另一邊,朱祁玉也在和六部給事中鬥智鬥勇。

確卻是說是七部。

因為新成立的農部,也設定了給事中兩人。

十四個給事中站在乾清殿中,看著埋頭處理章折的景泰帝,所有人都惴惴不安,他們知道接下來要發生什麼事。

對此,他們也不知道怎麼辦。

站在他們自己的利益上,肯定不願意新帝登基後就立即對土地動手。

但他們卻清楚的知道,七部給事中封還天子的聖旨,只是關於七部事宜,而禪位這種國家大事,七部給事中根本沒有權力。

當然,文官集團能舌綻蓮花。

死的也能說活。

如果真要鐵了心抗拒禪位,七部給事中團結一致的封還之一,加上滿堂文武的配合,還真能找到理由抗拒禪位。

朱祁玉卻不急。

禪位這種事,也是臣子們能抗拒得了的?

之所以宣召七部給事中,是給滿堂文武一個錯覺,以為皇權要遷就他們——實際上不需要,這麼做個假動作,是為了給太子鋪路。

七部給事中被搞定,那麼官僚集團為了自身利益,就不得不去找太子進行利益交換,而太子就可以用此事拿捏文武百官。

至於土地兼併問題,朱見濟相信兒子能搞定。

所以朱祁玉晾了七部給事中許久後,才從一堆章折裡抬起頭,笑裡藏刀的掃視了一眼十四個給事中,目光落在其中一個人身上:“林旭,朕沒記錯的話,你出身的福清林氏是福建八大族之一,當年福建動亂,福清林氏為了表示對朝廷的忠心、對國家的責任,購買了不少建文餘孽的良田,如今福清林氏是福建最大的地主之一。”

工部給事中林旭聞言滿頭大汗,不敢說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