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還想在勸諫,但看太子殿下一臉篤定的樣子,轉念一想,也便罷了。

是自己老了。

于謙為何會放棄對兵權的掌控?

是因為很多時候,于謙們心自問,都發現無論是誰在太子殿下那個位置,都不可能做得更好,既然太子能力卓越,于謙他一個老朽之人,又何必杞人憂天。

索性便全力支援太子殿下了。

于謙剛準備告辭。

戴義匆忙進來,道:“殿下,李晄來辭行了。”

朱見濟嗯了聲,“不見。”

讓李晄知道,儘管你拿錢買平安,但孤對你的朝鮮還是有不滿的,今後做事最好三思而後行,下次再敢做出違背宗主國利益的事情,就不是不見。

是你李晄提頭來見!

朱見濟不見李晄,意思表達夠了,但大明作為天朝上國,禮節不能丟,正好於謙在,於是道:“有勞於少保給李晄送行罷。”

大明兵部尚書、大明長城于謙給李晄送行。

這面子給的很足了。

等於謙去給李晄送行,朱見濟想了想,對戴義道:“著人去十王府,宣唐王朱瓊炟、寧王朱奠培、越王朱見深乾清殿覲見。”

見朱見深,是想問問朱見深,有沒有離京的意願。

隨著皇權的穩固,朱見深對自己父子的威脅,早已經沒了,而這些年朱見深一直在讀書,且他在歷史上就是大明的中興之主。

成化中興還是值得在史書上留下一道風景線的。

所以朱見深肯定是有能力的。

既然有能力,那就要重用他。

畢竟是咱老朱家的人,而且朱見濟不同於一般的藩王,他沒有藩地,也沒有護衛,可以放心大膽的用他。

而唐王朱瓊炟和寧王朱奠培,自永樂十八年征討臺灣,順勢把這兩個人帶回京畿,已經過去半年多了,氣氛已經拿捏到位。

為何要拿捏這兩個藩王?

唐王朱瓊炟有錢。

很有錢!

富可敵國的那種。

他的錢留在唐王府,有點浪費,而且朱見濟也不放心這麼有錢的藩王在地方逍遙自在。

至於寧王……

寧王一脈的叛骨是天生的。

必須把他的叛骨給削了!

所以遠征臺灣返京的時候,順便把這兩個藩王給弄到京畿來,晾了他們半年時間,現在不管自己怎麼操作,這兩個藩王都要思量一下。

是錢和權重要,還是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