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見濟知道,要利用水泥在全國修官道,困難重重。

技術方面暫且不討論。

關鍵是朝堂這邊的意見也很難透過。

這事不是自己能獨裁決定的。

實際上朱見濟心裡也有點發虛,因為這事確實太大了,耗費的人力和財力,將是一個天文數字,比什麼阿旁宮和長城,還要更加恐怖。

如果沒有上帝視覺,朱見濟不認為自己比一般的君王好。

有可能還不如便宜老爹。

但肯定比堡宗好。

所以朱見濟在這件事上,打算講道理,然後讓老朱和群臣思考,在他們自由思考和權衡下,如果能同意,那就操作。

如果所有人都反對。

朱見濟就會選擇放棄。

畢竟在這時代,要在全國搞水泥道路基建,好的話自然大家歡喜,不好的話,真有可能把大明折騰得一蹶不振。

到時候,自己估計比堡宗還讓後人咬牙切齒。

當務之急,是取得老朱的認可。

聞言道:“老朱,錢的事情我也仔細考慮過,確實需要幾萬萬兩的錢,但這不是一次性投入,也是三五年,大機率要持續十幾年甚至數十年,這麼多時間下,我大明國庫還不能支撐嗎?”

又問道:“開海後,我大明一年賦稅是多少了?”

朱祁玉略一思考,“折算下來,五千萬兩左右!”

開海簡直太賺錢了。

開海之前,大明一年的賦稅,不過兩千萬到三千萬兩之間,具體數字看年份的收成,但開海之後,賦稅一下飆漲了一倍!

朱見濟點頭,“隨著我大明國力的增強,隨著大明國內工業、農業的發展,隨著我們海外貿易規模的加大,國家賦稅遲早能上億萬兩的程度,用一部分來支撐官道建設完全沒有問題,而且這個官道建設,也能消化大量勞動力,畢竟隨著番薯的推廣,人口暴增是遲早的事,怎麼消化這些增長的人口,官道建設就是個重要的方式之一。”

直白一點,提供就業崗位,加強內需。

朱祁玉猶豫了下,“一年上億萬兩的賦稅?是不是想多了。”

哪個朝代能有這個水平!

不可能。

根本不可能。

朱見濟笑道:“怎麼不可能,完全有可能,隨著海外貿易的發展,國內的商業也在蓬勃發展,而且沿海百姓對土地的依賴,已經小於開海之前了,只要咱們繼續發展,歷朝歷代關於土地兼併的積弊,在大明也將慢慢被化解。”

當工商發展到一定程度,百姓就不會指著土地生存了。

會有更多就業崗位。

而大明造的越多,就能越大程度上掠奪外國的黃金白銀,又可以用寶鈔去掠奪外國的礦物、農產品等資源。

而工商業的發展,官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朱見濟如此這般一說,朱祁玉有點動心了,但他還是無法決斷,畢竟兒子這個操作,投入的資金之大,哪怕朱祁玉是天子,也不敢去想。

是大明一二十年的全部的國庫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