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查(第1/2頁)
章節報錯
“如何,打聽好了嗎?多走幾家,別隻聽一家之言。”
陸微芒坐在書房裡,看向前來稟報的衙役。
上午時突然出現的告狀婦人此時已經回去,因為她的狀子,陸微芒已經接下,並表示會為她斟酌再三, 好好處理,老婦人的情緒才平復下來,回到家中等三日後的開堂。
陸微芒在聽了老婦人的陳情之後,又著衙役下去調查,一天過去,衙役終於在傍晚歸來。
這件案子並不是什麼兇殺偷盜, 也沒有什麼線索隱秘需要追查只是一樁簡單明瞭的家務事,因此衙役下去走訪了一天, 就還原出了張家婦人狀告兒子不孝的始末。
就像婦人已經出嫁的女兒所說, 已故的張老頭出生於一個大家庭,因為家中兄弟眾多,他小時候是餓著肚子長大的,所以他從少年起,就立志要走出張家村,帶著全家搬到鎮上生活。這個家,當然是他成家之後的小家,而不是他出生的家。
他的出生家庭因為兄弟眾多,父母偏向等問題,張老頭對家中並不親近。
為了這個夢想,他從婚後, 就每日早起五更,天天第一個到地裡伺候莊稼, 開墾荒地,旁人家三四個壯勞力伺候五畝地就累的不行,他們家在兒子長成之前, 只有他一個人,拿著一把鋤頭在地裡從早忙到晚。
憑著這股辛勤勁兒, 他養活了三個孩子,並且將三個孩子都送到了村裡的蒙學,給孩子啟蒙。
除了在地裡忙活,他每年冬日忙閒的時候,會去各地做苦力掙錢,留下妻子孩子在家。
這就要說到張老頭的性格了,他天性沉默寡言,跟自己父母兄弟話都不多,而且他自己幹活兒從不強求別人也同他一般辛勞,因此他妻子自嫁給張老頭,每日只在家做飯帶孩子便可,惹得一眾村人羨慕不已。
就是這樣日復一日的操勞,幾十年下來,讓張老頭攢下了一筆“鉅款”,他成為張家村幾十年來,第一個不是靠讀書科舉,而是以農人的身份進城買房之人。
一時之間, 張家村譁然。
卻不知, 張老頭的身子早就在年復一年的透支下,傷了壽數, 不過進城一年,便撒手人寰。
因為張老頭在鄉中口碑很好,是有名的勤勞人,因此他的兩個兒子便早早娶了蒙過學的女子為妻。
要知道即使在金城之中,蒙學的女子也不多見,可見眾人對於張老頭的認可,竟然以殷實之家的女兒,嫁入張家。
張老頭的女兒也因為蒙過學,也嫁入了金城中的一戶殷實人家。
三個兒女成家立業,張老頭也買了城裡的房子,帶著妻子兒女離開村裡,進城裡生活,也算是完成了他一輩子的目標。按理說,他走了也是含笑九泉的。誰知,張老頭一走,在張老頭光環下的妻子兒女暴露出來,妻子因為感念夫君幾十年如一日的相待,想將張老頭風光大葬,但是張老頭的兩個兒子卻不願意出這個錢,他們從小隻跟著母親生活,跟父親並不親近,所以他們只想一具薄棺材將父親安葬。
張老頭遺孀不肯,在跟兩個兒子商量爭吵無果之後,求助鄉老。鄉老們只覺得張老頭一走,以後只跟他兩個兒子打交道,人走茶涼,便勸說老婦人,出嫁從夫,夫死從子,讓她不要再堅持了,便聽兒子的。
就是這樣簡單的一樁案子,若不是老婦人和她兒子犟起來,也不會將狀子遞到陸微芒面前。
“大人,張家以往的鄰居和親戚們說了,這張家人都是厚道明理之人,只是兩個兒子分別成了親,又天長日久的在一個屋簷下,難免會有鍋碰碗的時候,因此這次張老頭的喪事,兩個兒子因為積年的矛盾吵了幾句,老二說父母對老大格外關照,學都讓他多上了幾年,若不是實在沒天分,便要繼續供下去。說他用了家裡那麼多錢,此時兩人已經分家,老大應該在父親喪事上多出些錢。但是老大並不這麼認為,而是覺得兩人同為父親兒子,本來家產應該長子佔大頭,父親在過世前卻做主,兩個兒子平分房子和銀錢,共同奉養母親。所以喪事費用也應該一人一半。因此張老頭過世一個月,兩個人爭吵幾次,都沒有定下費用誰多出誰少出,最後兩人一致決定,就從簡辦理,以後兩兄弟分家,他們家牆也砌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