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作為岳家人,敢於走進元朝的朝廷,才更需要勇氣吧?”

突然,一條彈幕打破了沉靜。

其實,很多人都在思考,這個時候應該做些什麼?

安慰古人嗎?

告訴他,他不是罪人,而是英雄?

告訴他,就算他拿的是鋤頭,也是民族的驕傲?

告訴他,讓蒼生吃得飽飯,比打下江山,更加重要?

不,他聽不到。

他也不需要。

而這一條彈幕,無疑給了其他人一個非常好的思路。

我們雖然因為古人而感慨,為古人而嘆惋。

但為什麼一定要和古人對話呢?

自己聊自己的,不就行了?

“這已經靠的不是勇氣了,是頂著揹負千古罵名的風險,去追尋自己的理想。”

“我覺得,子良的理想應該非常遠大,大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他想要的,絕對不是在一個小地方當一個小官,而是青雲直上,自上而下的改變社會。”

“等等,他想要的,不就是今天的華夏嗎?各個民族和諧共存,攜手共進!”

“天啊,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他已經放下了民族之間的偏見?”

“你們說得越來越玄乎了,可我怎麼覺得挺有道理……”

子良雖然到死都沒有將自己當官的最終目標說出來。

但是,現代的人們,在傳承了先祖的智慧後,卻能夠體會到他當時的心境,推斷出他的最高理想。

這並非是特別難推理的東西。

因為這個理想,正是潛藏在每個華夏子女內心深處的東西。

當然,若是嶽子良在元末的時候,就已經初步窺探到了民族融合的可能性。

那麼,他即使距離他的最終理想遙不可及,也是當之無愧的先行者!

“這間屋子裡,還有什麼有研究價值的東西嗎?”

黃老師站在這間屬於屋子的中央,同時看著嶽子良的前後半生,向孫正問道。

“我倒是想它有。”

孫正無奈的搖了搖頭。

他雖然口乾舌燥,略感疲憊,但是精神卻是極為振奮的。

嶽子良的故事,根本不會讓他感到厭煩,瞭解得越多,越讓他感到意猶未盡。

他早就不是以考古學者的心態在看待嶽子良的事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