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世紀,人們將天然纖維素硝化,用樟腦作增塑劑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塑膠品種,稱為賽璐珞,從此開始了人類使用塑膠的歷史。

在1909年,出現了第一種用人工合成的塑膠酚醛塑膠。到1920年又一種人工合成塑膠氨基塑膠(苯胺甲醛塑膠誕生了。

從40年代至今,隨著科學技術和工業的發展,石油資源的廣泛開發利用,塑膠工業獲得迅速發展。品種上又出現了聚乙烯、聚丙烯、不飽和聚酯、氟塑膠、環氧樹脂、聚甲醛、聚碳酸酯、聚醯亞胺等等。

賽璐珞傳入我國是1920年,在滬海開設勝德賽珍廠,生產賽璐珞製品。

1949年建國後,隨著國產聚氯乙烯和聚烯烴等的大量投產,塑膠加工工業發展極為迅速。到1983年,我國約有3000個塑膠加工企業。

林大國作為華中省的一把手,他清楚的知道,塑膠加工行業的發展並不等同於塑膠瓶的技術成熟。

即便是國外,也是在1973年的時候,杜邦公司的一位叫NatWyeth的科學家才做出了第一個PET瓶,並申請了專利。

之後,人們把吹塑加工的塑膠容器,且容量小於2L的容器稱之為塑膠瓶包裝。

這種瓶子質量輕、安全、便宜,而且可回收利用,被譽為一種完美的容器。

在八十年代初期,我國的吹塑技術還很落後,大量產品依然使用的是玻璃瓶包裝,塑膠瓶包裝並未在市場上普及。

因此,林大國聽到江曉白要用塑膠瓶包裝的時候,滿目驚訝的看著他,道:“你能做出塑膠瓶來?而且價格還那麼低?”

江曉白當然不會,但原理他懂啊。

有他的理論,加上王慶喜的技術,他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把便宜的塑膠瓶搞出來。

“二伯,現在市面上已經有了塑膠瓶,只是成本高的問題,不是技術難題。”

江曉白說完,對林大國問道:“二伯,您知道我們華夏人最擅長什麼嗎?”

林大國下意識的問道:“什麼?”

江曉白緩緩說道:“我們華夏人最擅長的是模仿,透過模仿我們能從中找出最關鍵的內容,然後創新。”

“最多三個月,我就能搞出物美價廉的塑膠瓶來。”

林大國沉吟片刻,道:“如果你能搞出便宜的塑膠瓶來,那做不做礦泉水都不重要了,塑膠瓶廠同樣賺錢。”

江曉白搖了搖頭:“塑膠瓶廠不能放在江城這種大的城市中心來辦廠,這裡面涉及到汙染和環保的問題。”

林大國訝然的看著江曉白,沒想到他的意識如此超前。

說實話,即便是他,也沒有過多的關注江曉白說的環保和汙染問題。

我國的環保事業起步比較遲,1973年召開全國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有了環保意識,然後在1979年環保事業正式起步。

林大國道:“曉白,你的環保意識挺好的,如果對這一方面有什麼好的理念和建議,你可以給我說。”

對環保,江曉白還是深有感觸的。

上一世,他旗下的很多工廠都涉及到環保問題,知道後世的一些環保標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