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生命演化模擬器的模擬演化,以29億年前的火星古海為起點,以火星原菌為基礎的火星生命進化樹,與藍星的生命進化樹,竟然有著高度的雷同。

在火星上,也會演化出類似藻類、苔蘚、蕨類、裸子、被子之類的植物……

動物方面,同樣會演化出類似腔腸動物、線形動物、環形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

不過,這種類似,其實只是外形類似,其進化過程和生物細節其實是有很大區別的。

在生物學上,這叫趨同進化。

比如魚類和鯨,雖然看起來外表很相似,但其實進化過程完全不同,鯨的祖先已經登上陸地,所以它演化出了肺。

即便再次回到海洋之中,為了適應環境,重新演化出類似魚類的流線型身體,但其身體內部結構,其實和魚類是完全不同的,它仍然是用肺呼吸,而不是像魚類一樣用腮呼吸,同時也沒有魚類的鱗片……

再比如翼龍和鳥類以及蝙蝠,為了飛行,它們都演化出了類似的翅膀,外形看起來也有幾分相似,但實際上,演化過程和身體功能是完全不一的,翅膀的效能也有所有區別。

火星的生命進化,與藍星生命進化出現大量的類似生物,其實也是一種趨同進化。

同樣是碳基生命、同樣發源于海洋、行星擁有類似的特性。

在這三大基本前提下,生命演化的趨同演化或許是一種必然。

只有類似魚類的體型,才能在流體海洋中最輕鬆的生存,只有鳥類的體型,才能在大氣中飛行,只有四足的形態,才能在陸地上兼顧穩定與靈活。

當然,肯定也有例外。

比如在火星的生命演化推演中,出現了一種奇特的輪子動物……

它的祖先從火星古海中爬出來之後,並沒有演化出四足狀態,而是演化出了三隻輪子……

因為輪子無法在比較崎區的地形形勢,所以它們一直侷限於平原地區,後來因為環境變化,滅絕了。

還有一類船型生物,它們可以吸入空氣,變成氣墊船一樣的存在,漂浮在海面上,從而更好的吞噬海面的藻類,而當飛行生物出現之後,它們就滅絕了……

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印證了趨同演化的必然性,那些奇特的生物,都會因為不適應或者有重大缺陷而滅絕,只有藍星上這些經過千挑萬選的形態,才是大自然最終的選擇……

與此同時,何瀟還發現了,火星上幾乎所有演化出來的生物,都具備脫水的能力,壽命也遠比藍星長。

這說明,火星比藍星更惡劣更極端的環境,脫水和長壽,似乎是演化的必須條件,沒有這兩個特性,火星生命根本不可能持續。

還有一點,可能是因為火星的引力只有藍星的三分之一強,所以火星演化出的陸生最大生命,比藍星還要大很多。

……

何瀟用詞條測試下,發現這些生物的化石,絕大部分的難度都超過1億閱讀人數,這說明在真實的火星曆史上,這些生物是不存在的,並沒有真的被演化出來。

只有一些低階的植物和動物,難度低於1000萬閱讀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