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來自霍克島科學院的報告被送到了公爵府邸裡。

何瀟開啟一看,是霍克島太空望遠鏡瞭望者的最近觀測發現。

報告大致內容是,有一顆質量較大的太空岩石闖入太陽系,目前已經進入木星軌道。

不過經過科學院計算,這顆太空岩石並不會對太陽系主要天體造成什麼影響。

太陽系實在太空了,八大行星極其衛星只佔很小的空間,單獨的一顆天體,想要撞到八大行星或者其衛星,機率是非常小的,基本都不會撞到。

至於為什麼月球和火星上有那麼多坑,一是因為宇宙中橫衝直撞的天體實在太多了,二是因為時間太久了,幾十億年,總有那麼一些會撞到……

經過科學院對這顆太空岩石的軌道計算,這顆太空岩石是從柯尹伯帶以外來的,依次穿過了海王星、天王星、土星以的軌道,會繼續穿越木星軌道,緊接著擦著火星而過,然後再次回到木星的軌道,與木星見面,被木星的引力彈弓加速,射出太陽系……

這裡說的“擦著火星”,其實並不是真的“擦著”,實際上跟火星最近距離比地月之間還遠4.2倍,與木星“見面”時,則更有9.5倍的地月距離。

不過木星的質量實在太大了,引力是火星的3000倍,所以木星對其影響反而比火星大得多。

何瀟一開始對這份報告並沒有太在意,畢竟宇宙的太空岩石實在太多了,可能每天都有很多闖入太陽系,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直到他注意到報告裡的一句話“根據觀測資料分析,這顆太空岩石直徑約15千米,質量5500億噸重,主要成本很可能是水冰及氨冰……”。

他突然想到,之前他看到一篇關於改造火星的論文,提到一個異想天開的想法,那就是用小行星撞擊火星,小行星撞擊火星,能夠釋放出比核彈更強無數倍的能量,讓火星持續升溫,釋放火星地表和地下的乾冰和水,乾冰變成二氧化碳進入火星大氣層,形成溫室效應,提高火星的地表溫度……

與此同時,小行星自身攜帶的水冰和氨冰,也能為火星提供更多生物需求的水資源和氨,讓火星以非常快的速度,成為宜居星球!

但是該計劃肯定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如何從小行星帶收集小行星,儘管,以藍星目前的技術可以透過將航天器降落在小行星表面,並使用其推進器將小行星推到一個方向,或者甚至直接將太空岩石推向火星,但是推力都太小了,根本推不動擁有足夠質量的小行星或者太空岩石。

根據估算,改造火星,大概需要將一顆直徑15千米,質量5000億噸重的小行星推向火星,比滅絕恐龍那顆小行星還要大不少……

以人類目前的技術水平,包括霍克島在內,都根本不可能做到,差太遠了。

何瀟也曾經嘗試編輯詞條來實現,結果顯示這個詞條的難度高達3.8億閱讀人數要求,現階段根本不可能實現……

不過在測試過程中,他發現,如果只是對小行星稍微改變其軌道或者速度,詞條的難度就沒那麼難了,他也試圖透過這個辦法,改變已知的合適的小行星的軌道,看能不能讓其撞向火星,為此他還專門找了一些科學院的天文物理學家和數學家,讓他們幫自己尋找合適的小行星,並且計算軌跡。

結果證明還是太難了。

太陽系所有已知並且擁有足夠質量的小行星,距離火星都太遠了,稍微改變軌道或者速度,並不能使它們撞擊火星,只會使它們的軌道變得更橢圓或者變得更圓……

而現在,他看到報告裡的這顆天外來客的質量以及成分,自然不免想起當初的測試……

實際上這份報告之所以會送到何瀟這邊來,也是因為他之前的測試,讓科學院那邊知道他對這方面的資訊很感興趣,所以才會將這個並不是很重要的觀測結果送過來。

直徑約15千米,質量5500億噸重,主要成本很可能是水冰及氨冰,都完美契合!

這其實也不能說是巧合,宇宙中這種級別的小行星或者太空岩石實在太多了,或許每年都有很多路過太陽系,只不過一般人根本不在意罷了,畢竟對太陽系基本沒啥影響。

這一顆太空岩石,如果何瀟沒看這份報告的話,也會悄悄的來,悄悄的走,除了藍星上的幾份觀察記錄之外,並不會激起什麼水花。

與火星擦肩而過,也沒什麼稀奇的,與藍星擦身而過的小行星都不少見,每年都會有幾個小行星差點撞到藍星,壓根沒人在意,因為說是“差點”,其實都是差了至少幾百萬公里……

對於太陽系來說,火星和藍星都太小了,就像沙洲表面的兩顆沙子,你用子彈比沙子還要小很多的機關槍去掃射,哪怕你射出了100億顆子彈,也很難打到這麼兩顆小玩意……

但現在不一樣了,何瀟注意到了它。

何瀟要來這份報告的電子版本,然後根據裡面的資訊,開始編輯詞條。

這顆太空岩石是霍克島最先發現的,按照規則被編號為372768,由於是剛剛被發現的,目前維度百科還沒有詞條,何瀟直接編了個【太空岩石372768】的詞條。

一開始,所有內容都是真實的,不確定的資訊都用了“估計”“可能”等字眼,所以閱讀人數要求自然是0……

然後他把“主要成本很可能是水冰及氨冰”這句描述中的“很可能”三個字刪除。

如果不刪除的話,這句話其實就是無效描述,會降低詞條詳盡度,最後結果也很可能並不是這個成分,畢竟只是可能,那也就意味著可以不是這個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