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益到甘州第一日,便持天子御劍,接手了府衙與駐軍軍營。

甘州營大部已經出營,去維護北上糧道,但留下的兵馬也足夠管控全域性。

全面接管甘州的行政與軍事,秦時益才開始清查,甘州內的貪腐,這一查就不得了。

首先秦時益就發現,甘州懸劍司已經腐敗,不太聽從指派,且洩露他的查案細節。

於是第三天,甘州懸劍司府衙被甘州營拿下。

第四天,甘州懸劍司司丞,以及下屬數十人,被秦時益從民間蒐集的貪瀆與枉法的證據,送到了菜市口。

不需要經過刑部與大理寺複核,秦時益是欽差,持有天子御劍可以先斬後奏!

這一刻,甘州官員才真正意識到,秦時益是要玩兒真的。

哪有人敢一上來就動懸劍司的,也就秦時益敢這樣頭鐵,這也是皇帝派他來的原因。

必須要還甘州一個朗朗乾坤。

第五日,拿著懸劍司官員供狀的秦時益,派兵圍住了州府衙門官員的府邸。

整個甘州各級衙門,除卻三兩個清白的,全都不堪一查,整整齊齊地進府衙地牢。

只隔一日,便找到了足夠定罪的證據,秦時益沒有手軟,將其全部斬首示眾。

唯獨留下四品府臺,送往京城,這是為了防止被人說自己捏造事實,濫用天子御賜之權。

至於甘州各級衙門官員的替代人選,早就隨著秦時益一同來了,從府臺到各個縣的縣令基本換了一遍。

能在秦時益手裡殘留下來的,不僅是沒犯過事的,也必然是在民間名聲特別不錯的人。

一些同流合汙或是知情不報的,都沒能逃脫,至少也是奪職下獄。

這一番操作,打得甘州一帶是官不聊生,但百姓齊聚府衙門口高喊“青天老爺”,為秦時益送了萬民傘。

可見,這些官員魚肉百姓已久。

而秦時益的兇名,也徹底傳揚了出去,如今京城那邊都知道他在甘州嘎嘎亂殺。

“秦一刀”的威名,也徹底傳開。

官場大地震,甘州百姓卻迎來一番新天地。

唱誦秦時益的兒歌,都很快被編寫出來,傳揚在甘州的大街小巷。

百姓走上街頭敲鑼打鼓,儼然是迴歸朗朗青天。

就在這個時候,前往肅州的官員,留宿在了甘州官驛。

……

對於肅州的災情,秦時益自然得知了,甘州距離肅州不過兩三日路程,早就有一些流民來到了甘州附近。

甘州這邊,官府雖然沒有下令賑災,但是太安商會已經在城外施粥。

不過為了甘州的形象,當初的州府官員,並不允許這些流民進入甘州各級城鎮,只讓他們在外流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