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三日期限(第1/4頁)
章節報錯
“都死了?”
“回殿下,進京的七名青山儒生唯有一人還活著。”
“誰?”
“青州才女——伊麗莎。”
李夢生傾吐一口濁氣,他不願看到的就是美麗事物凋零,幸好沒有。
不過令他感到怪異的是,昨天稍微提醒了一下,暗示朱潛之可能有問題。
今天就收到了他們的死訊,這未免也太巧合了。
他不由好奇地問道:“什長大人是怎麼確認死者身份的?”
“根據現場殘留的衣物、令牌和伊麗莎的指認作出的判斷。死者六人正是青山書院的六人。”
“你的意思是看不清死者的臉?”他摩挲著下巴,這就有意思了。
什長沉默了一會兒,點點頭。沒有繼續這個話題,轉而問道:
“聽說死者中的朱潛之與殿下有點過節?”
就算什長戴著面具,李夢生此刻依舊能感受道對方銳利的目光。
尋常判案的方法不過幾種:口供、五聽和刑訊。
五聽即: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
相當於透過觀察當事人微表情來判斷心理活動。
“對,他當眾暗指我買詩博名。”
什長眼睛彷彿有精光閃過,連問道:“他平白汙衊殿下,殿下就這麼算了?”
“什長難道不知,前幾日鏡湖有人作詩成異象震驚大儒,並得到一塊夫子令?”
李夢生語氣淡淡,沒有絲毫慌亂。
他沒給對方接話的時間,緊接著說:“沒錯,那人就是我!當面打臉還擊還不夠嗎?
而且,事後對方也向我道歉了,大丈夫豈能沒點肚量,此事早已揭過。”
世子的回答與伊麗莎口供符合。
什長點點頭,再次問道:“案發當日,青山儒生曾拜訪過世子?”
“沒錯,他們想請我出面,勸退遊行!可我沒答應....”
緊接著什長又問了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反覆佐證李夢生剛剛回答的問題。
經過一番一問一答,此案與李夢生算是沒了半點瓜葛。
什長站起身準備離開,他抱拳道:“在下也是公事公辦,殿下莫怪!”
“什長大人也是為了百姓安危,我怎敢責怪呢。
不過我有一個不情之請,什長能否借卷宗一觀?
我與伊麗莎也算相見如故,我也想找到兇手,給她分憂。”
什長靜靜地盯著他看了好一會兒,李夢生對上他的雙眼毫無躲閃。
什長突然讚歎到:“世子高義,不過此案不容外傳,在下不敢逾越規矩,而滿足世子殿下了。”
李夢生也僅僅好奇,直覺告訴他,朱潛之的死沒這麼簡單。
沒有得到卷宗也在意料之中,那就不管這閒事兒罷了。
“當真命如草芥,就算入品儒生也悄無聲息地死了。”他莫名感到悲哀,或許是同為弱者的悲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