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小魚眨了眨眼睛,好像每年是要花不少金條修補防洪堤,補防洪堤不是必修課嗎?三府年年都要花錢加固的。

葉從文看了藺小魚的表情,就知道八九不離十,可惜三府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那為什麼不能全部租給王保長呢?他們村離這裡最近,不是方便管理嗎?”

“我說得是不能全部租給王保長,而不是不能租給王家村的農民,你租給王保長,王保長再轉租給王家村的村民,他也要抽一成介紹費。而且他會把萬畝良田都租給自己的親戚和熟人。

這些人自家的田土都種不過來,哪有時間種你們鐵塔村的良田?到頭來他們又高價租給別人,從中又抽掉一成,最後到種田的手上,就只有一兩成了,土壤肥沃時有人願意種,一旦莊稼把土吃瘦了,誰會幹這費力不討好的事兒?”

葉從文聽得暗自慚愧,自己終究是太年輕了,差點吃了個大虧。果然是兼聽則明,偏信則闇。連忙謙虛地請教道:

“二姐夫,那你剛才說自己挑租戶,怎麼個挑選法?”

“你們想想,誰最缺田種?誰最有力氣?種二十畝田可不是個輕鬆活,農忙的時候沒個好體力,那可是吃不消的!

姐夫想來想去,只有過了二十歲還找不到婆娘的小夥子才有這個動力。

身強體壯找不到婆娘的人,如果不傻,肯定是家裡兄弟太多,分的田土太少,不夠養家餬口才娶不到媳婦的。

鐵塔村這萬畝良田土壤肥沃,水源有保障,只要不碰上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一旦簽定契約,這些小夥子立馬就可以取一房健康勤快的媳婦幫忙種田,不出一年,這裡肯定要結滿顆顆飽滿的稻子。

我建議你在王家村和我們小王家村各挑兩百五十個未婚的強壯小夥子當租戶,少了旁人的層層抽成,他們將來交稅的時候會積極得多。”

聽完黑漢的建議,葉從文覺得整個事情已經有了眉目,當即決定通知王家村和小王家村兩位保長,讓他們把村裡滿二十歲還未婚娶的壯小夥全部集結起來。

讓巨人們親自上陣一個個掰手腕比力氣,最後挑了五百個租戶,當天簽定田契後就讓他們放火燒荒,然後把萬畝良田劃成五百小塊。依次編上代號。

回頭又讓木豆芽的二姐夫聯絡砌堤的工匠修建防洪大堤,自己想著修建防洪堤是個苦力活。

回村後讓巨人們上山打獵,隔三差五給工匠們加肉加餐,工錢按月發放,等水渠堤壩建好了,鐵塔村也算是有田產的地主了。

轉眼又到了學徒營開學的日子,這次不用葉從文動員,剩下的那些十六七歲的巨人個個搶著要進大宗師營修煉導引術。

畢竟天天聽著一百多個巨人講他們的風光史,去了大宗師營不僅有金湯客棧的三絕吃,贏了鑄鼎寶藥還能編入旁姓大隊,享受月俸四十萬文的高薪待遇。

普通人幹一天才三十文,一天頂他們一萬天,還不管颳風下雨都有得拿,這種美差上哪裡找?

祖輩們給了自己這副好身體,窩在山窩窩裡打獵那不是埋沒人才嗎?

半年以來,一個個早就把兩千個常用字背得滾瓜爛熟,這段時間又纏著那些成為鍛體術士的巨人學導引術,聰明用功的巨人已經背到宗師境功法了。

有錢能使鬼推磨,以前這些人不相信,因為沒有具體參照物件,現在看著平時扣扣搜搜的葉如狼給小孩子封壓歲錢都是兩個金幣兩個銀幣地給。

這傢伙要是沒錢,那除非是讓鬼上身了。更別說小族長葉從文那塊儲玉里到底放了多少金條?

過了正月十五,鬧了元宵後就往學徒營浩浩蕩蕩走去,恰巧成為鍛體術士的巨人也要去百獸戰場入冊,領儲玉正式成為獵魔衛隊員。

一群人踩著積雪徒步前進,就連俞悅悅俞笨笨藺小魚藺小狼等人也不乘馬不乘車跟著走。

巨人生性好動,又愛打抱不平,一路上搗了好幾處山匪窩和兇獸猛禽的巢穴,葉從文逼問下,才發現這些人都是一些無家可歸,又沒有田土可種的流民。

有恆產者才有恆心,連田土都沒得種的人,有上餐沒下頓的人,要是不搶,難不成等死?

葉從文想到萬全莊那情願撂荒也不給人種的六萬畝良田,一個萬全縣就撂荒六萬畝,全澧州府一百二十八個縣,那該撂荒多少良田?

旁姓家族這幾十年來一個鍛體術士都沒有出過,更別說獵殺巔峰境魔獸立功領賞了。

再過三五年,這一百二十八個縣至少要撂荒一千二百萬畝良田,看李師爺那害怕到極致的模樣,縣令級別的地方官員誰敢去獵魔衛那裡說三道四?

這事還得自己去統領面前吹吹風,看看有沒有什麼兩全其美的辦法。

“葉如狼,把他們放了,順便把剛才打的兇獸猛禽送給他們,讓他們去別的地方找東西吃吧。”

聽見葉從文說放了山匪,巨人們一個個睜大眼睛露出一副不可思議的樣子,官府可是三令五申可以就地格殺,咱們現在也是吃皇糧的人,拿錢不辦事可不是巨人的風格。

“你們拿的是獵魔衛的金條,你們的職責是獵殺魔獸保家衛國,殺雞焉用牛刀?獵魔衛三令五申不允許鍛體術士向凡人出手,那四根金條你們不要了!”

“山匪也算凡人?”

“難道山匪算神仙?他們會鍛體神術嗎?”

“那倒不會,可是他們是山匪,是強盜啊!”

“他們搶你什麼啦?我只看見他們在樹上歇涼,在石崖下面睡覺,你們一聲不吭就上去把他們圍了,你有證據證明他們是強盜嗎?

等官府來人了,萬一他們反告你們欺負凡人,他們是屈打成招的怎麼辦?

咱們時間寶貴,沒時間跟他們去縣衙打官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