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機甲和人形仿生機器人(第1/3頁)
章節報錯
楊偉偉笑著點頭,“知道了表哥!”
見楊偉偉離開,蘇哲正準備去食堂的時候,範曉明、徐正平、左大軍三人提著飯菜來到了辦公室。
四人圍著圓桌吃完晚飯,剛坐在沙發上,包奇正也來到了辦公室。
五人坐在沙發上一邊喝茶一邊聊了起來。
將近半個月的忙碌,各自負責的事物進展還是非常大的。
範曉明負責的尋找大腦資訊交匯點,到目前位置,可能的區域已經尋找了一半,找到的資訊互動點有視覺、聽覺、味覺和嗅覺。
也就是說,在一萬個測試點投入後找到了味覺和嗅覺資訊交匯點。
雖說只找到了兩個資訊交匯點,但再有半個月的時間就能完成所有可能區域的尋找。
像大腦資訊輸出資訊互動點這些都會被找到。
一半來說,相對於大腦資訊互動點分成兩種,一種是資訊輸入的資訊交匯點,一種是資訊輸出的資訊交匯點。
前者來說,目前發現的四種資訊交匯點,如視覺、聽覺、味覺和嗅覺這些都是輸入型資訊交匯點。
再找到觸覺資訊交匯點,輸入型資訊交匯點基本是就找齊了。
簡單說有了這五個輸入型資訊交匯點,腦機結合技術足夠了。
如果要求不高的話,其實有視覺、聽覺和觸覺三個輸入型資訊交匯點就夠用了。
相對於前者輸入型資訊交匯點,後者輸出型資訊交匯點就要複雜的多。
其對身體的控制,包括說話、四肢的活動等等,這些輸出型資訊交匯點要複雜的多。
不過話說回來,輸出型資訊交匯點再複雜再困難,再有半個月的時間也都能夠完成。
蘇哲負責的對腦機的研究,其小功率同步輻射光源裝置已經成功,其大小隻有以前的電子電池大小。
且需要的材料也都研究成功。
其研究的進度之所以這麼的快,歸根究底還是參與的科研團隊多。
這次對腦機結合技術和腦機的研究,國內眾多的高校和研究所都有參與。
往往一個細分的小的分支專案,都有著不少於十個科研團隊同時研究。
雖說這麼做有些浪費資源,但這是最把穩最快捷的。
就比如腦機的那些新材料,每一種新材料的研究,都有著超過三十個研究團隊在同時做。
這樣的資源投人,如果還不能這麼快的話,那才是真的出了問題。
也就是說,腦機相關的材料啥的也都準備好了,就等著腦機結合技術研製完成。
最後就是左大軍和包奇正。
其人形彷生機器人和裝甲型太空服、機甲這些升級也都來到了最後階段,等待著腦機結合技術研製完成。
五人各自介紹了進展後,包奇正說道:“現在我們遇到了一個選擇,在人形彷生機器人上,因為所有功能都是模彷人來做的,但考慮到人形彷生機器人所活動的區域大多情況下都在太空中,用說話來交流就變得不現實,透過其他方式是必然的,可以是現在的電磁波傳播,這種傳播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透過背後的網路,一種是面對面的透過電磁波來傳播。”
在地球上,人和人用語言來交流是可以做到的。
人控制著聲帶發出聲音,接著聲音在空氣中傳播,最後被其他人聽到。
這其中關鍵的是空氣對聲音的傳播。
簡單來說就是沒有空氣或者其他物質就無法實現聲音的傳播。
在太空中,空間中只有很少的物質,這時候就很難做的聲音的傳播。
現在在太空中,不管是人形彷生機器人還是穿著裝甲型太空服的人,相互之間的交流資訊都是透過網路來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