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發現,氫原子和鈣原子(第1/2頁)
章節報錯
蘇哲一開始沒有檢視8.31T的原始資料,而是根據已知的資料計算可能性。
他根據帶負電的離子束所具有的能量,計算出離子束中所攜帶的自由電子的能量範圍。
接著,他一個一個的推算光學鏡頭鏡片所含的矽、氧、氫、鈣、硼等等原子,在這個能量範圍的自由電子轟擊下會有怎樣的反應。
透過計算確定,波長1.25奈米和波長2.50奈米的X射線是由自由電子撞擊鈣原子產生的,波長1.36奈米的X射線是由自由電子撞擊鉛原子產生的。
剩下的五組波長較長,也就是波長在奈米級別的五組X射線的出處都找到了,是由自由電子撞擊氧原子、矽原子等造成的。
可算了半天,就是找不到波長0.02奈米和0.1奈米的兩組X射線的出處。
沒得辦法,他點開了8.31T的原始資料。
首先看的是全頻段電磁波接收器採集的原始資料,這些原始資料非常的繁雜,其中接收到的微波、紅外頻段的電磁波最多,其次是可見光頻段的電磁波,最後才是X射線頻段的。
仔細找了找,確定了十組X射線的出現時間段。
有六組X射線倒是沒啥異常。
讓他感到奇怪、新奇的是,波長0.02奈米的X射線是伴隨波長1.25奈米X射線出現的,波長0.1奈米的X射線是伴隨波長1.36奈米的X射線出現的。
他擔心這只是湊巧,又各找了十組波長1.25奈米和1.36奈米X射線出現的時間段。
發現,波長0.02奈米和波長1.25奈米的X射線、波長0.1奈米和波長1.36奈米的X射線的的確確是伴隨出現的。
且兩者之間的出現存在著極短極短的時間差。
確定的是,波長1.25奈米的X射線是由自由電子撞擊鈣原子產生的,波長1.36奈米的X射線是由自由電子撞擊鉛原子產生的。
至於伴隨出現的波長0.02奈米和波長0.1奈米的X射線,他有點迷糊。
不過,他能排除是由自由電子撞擊其它原子產生的,因為波長0.02奈米和波長0.1奈米的X射線出現,需要更加高能的自由電子去撞擊原子。
很明顯,帶負電的離子束中很難出現更加高能的自由電子。
出現一個兩個還有可能,可重複性出現,那是不可能的。
他覺得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某個原子吸收了波長1.25奈米和波長1.36奈米的X射線,接著釋放了波長0.02奈米和波長0.1奈米的X射線。
想到這,他開始一個一個的計算。
光學鏡頭鏡片含有矽、氧、氫、硼、鉛、鋅、鈣一共七種元素。
蘇哲一對一的計算,建立模型。
要計算每個元素的電子層會不會吸收這個波長的電磁波?會吸收多少?吸收後那些電子會發生躍遷?在電子向基態躍遷,釋放的電磁波的波長的範圍是多少?
等等!
二對七,需要計算、建立十四組模型。
相對之前的找資料和計算,建模型才是真正的挑戰。
他起身,將辦公室的空調調到16度,從手提袋中拿出專門準備的乾毛巾。
拿起桌上的大水杯,一口氣喝光半杯水,接著將水杯加滿。
之後,將半斤大白兔奶糖全部剝開,整齊的放在了桌上。
他看了看時間,下午四點,想都沒想,將辦公室的燈全部開啟。
準備好一切,蘇哲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