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山這麼多天,終於是找到一顆大的野生人參了。

王遠擠在人群中,往劉輝面前的地上看去,只見一株人參苗上頂著一簇紅豔豔的人參籽,也許是剛剛劉輝的喊聲太大,部分人參籽都被震落了。

人參籽頗為漂亮,王遠不由看的入迷了。

1000多年前,宋代的蘇頌奉命著《圖經本草》,裡面就有對人參外形的詳細描述。

“春生苗,多於深山中背陰近椴樹下溼潤處,初生小者三四寸許,一丫五葉,四五年後,生兩丫五葉,未有花莖,至十年後生三丫,年深者生四丫各五葉,中心生一莖,俗稱百尺杵……”

不僅是王遠看的入迷了,其他人也是讚歎連連。

“抬!”

老把頭尋思著能找到一株“三匹葉”就知足了,沒想到還能找到一株四匹葉。

野生人參的年齡不好判斷,但卻有大致的參考範圍,一般四匹葉的野生人參,參齡在40~60年左右,也算是非常稀有的野生人參了。

老把頭把揹筐卸下,讓王遠去上風就點草驅蚊,他則拜山神老爺,然後在人參植株周圍打一個邊長一米的圍。

把快當斧子,快當鋸都放在旁邊,用鹿骨釺子一點點抬人參。

用“抬”字,而不用“挖”,有尊重,重視的意思。

老把頭用鹿骨釺子一點點扒拉土,其他人在旁邊或蹲或站,議論紛紛。

老把頭嫌他們煩,直接把他們趕去旁邊找人參了,一株大人參的周圍,也許還有其他人參。

時間流逝,下午1點時,幾根樹根阻擋了老把頭抬人參。

“老把頭,給你快當斧子,用斧子把樹根砍斷。”

王帥蹲在旁邊很是積極,他感覺不久之後自己抬那兩株人參時,也可以像老把頭這樣抬。

“去去去,樹根的彈性很好,彈回來的人參很容易把人參震傷了。”

老把頭拿起快當鋸子,開始小心的鋸樹根,噌噌噌~點點鋸末落在新鮮的泥土上。

下午4點多時人參終於被抬出來了,瘦長瘦長的,算上鬚子有70多厘米長,根部像人的兩條岔開的腿一樣。

老把頭激動的很,把人參的土坑埋上,在上面放了一塊紅布,然後在一棵大松樹下扒了一大塊苔蘚,又剝了一大塊樺樹的樹皮下來。

把苔蘚放在樺樹樹皮上,在苔蘚上撒上薄薄一層人參原土,然後把人參小心的放上去。

小心的捲上樺樹皮,把人參包在裡面,然後用紅繩繫上——“參包子”就做成了。

在樺樹上刻下照頭——左邊九橫,右邊四橫,代表九個人發現了一株四匹葉大人參。

雖然吳遷在地窩子那邊做飯呢,但依然要把他算上的。

周圍沒有其他人參,老把頭便直接道:“好了咱們今天早點回去,好好休息一晚。”

眾人都很開心。

不過王帥除了開心外,眼底還有一抹不屑,他找到的那一大片人參可有一株五匹葉,一株六匹葉呢,比四匹葉的人參珍貴多了。

回到地窩子,吳遷知道眾人的收穫後也非常興奮,連連說著:“大人參長啥模樣啊,讓我看看啊。”

“人參在參包子裡面呢,有離娘土包著不能開啟了,來,一起叩拜山神。”老把頭把參包子放在放在老爺廟前,眾人繼續叩拜。

晚上吃飯時,眾人聊的還是人參,王帥非常好奇這株人參值多少錢,但老把頭卻制止了他:

“不要談論錢的事,談論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