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禪讓(第1/2頁)
章節報錯
交州得定,也只剩南中之亂。
在由趙雲暫領交州牧,他後又以張昭為揚州牧,行安撫諸事外,劉祈將絕大部分精力,放到了民生恢復方面,並進一步深化朝野改革。
如在稅收、田制、勞役等民生貼切之處。
於賦稅方面,於關中、河南等地,試點實行“攤丁入地、地丁合一”策,另有義務兵制,及相應退役福利法。另以規定,所有田地,根本上,屬於大漢,大族與普通百姓,只有經營使用權。且於各家戶之田地數量,租用時限,各做統計佈置。另行“大索貌閱法”,重新登記人口,朝廷為此派出四十二路御史,行做監督,糾察不法。
於經濟方面,劉祈以大司空、尚書令,漢中王身份,在朝野宣佈加大三大絲綢之路建設,並將整個大漢劃分為六個重要農業經濟區域。
分別是以鄴城為中心的北部農經區,以雒陽為中心的泛中部農經區,以成都為中心的泛西部農經區,以襄陽為中心的泛南部農經區,以江都為中心的泛東南農經區,以薊縣為中心的泛東北農經區。
六大經濟核心區域之外,又有西域都護建設府,東北都護建設府,西南都護建設府,分別以它乾城、侯城,龍編(交趾)為區域性中心。
針對各方地理差別,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劉祈以諸葛亮,召入朝內的百餘名士,另遣過去一年內,經過吏考後的州郡計千名士人,仕以入主民部,分往各地,進行具體調查規劃。並由各方長官,直接向中央負責。
加快恢復各區域民生,是一個系統性,長時間之事,此亦是大漢未來十年發展建設的一部分。另在農具,選種等方面,更當以實踐為核心,秉持實事求是,另有御史臺行各方監督。
於官吏方面,劉祈在新成的三省六部制基礎上,於中央和地方官職,再度行做簡化,去除一些不必要的部門和職位,簡化郡縣。同時在他指示下,由荀或等人所著《官禮》問世,內中除對官吏行為,有了準則性要求外,還提出了三年任免期,上級考核制,及縣一級的主要官吏,當由朝廷之吏部,直接負責。
於教育方面,劉祈重新強化太學的管理職責,並加大州郡官學建設,設立官府營造機構,推廣紙張,書冊,另行普及分科考試。
此外,在次年大朝會上,劉祈正式建議,將大漢十三州,劃分為二十九州,再改州牧為刺史,明確箇中職責,重新劃分行政之區域。此中之所為,也是對州府主官權力的一次劃分,以加強中央集權。
此間之變革涉及面之廣,乃是大漢數百年來,未有之變局。
變局自會有流血。
為做好各方問題,劉祈加大了對兵士的福利制度,另確保中央和地方駐軍,完全忠守於朝內,並強化了普通兵士家庭的生產生活。
於從漢嘉安三年(204),到嘉安六年的幾十次地方豪族叛亂,他都以鐵血手段,快速平定。
嘉安七年,這一年,劉祈已有四十。
王世子劉洵,也二十有四。
皇帝劉辯,也三十有五。
秋,於劉辯正式禪位於漢中王劉祈。
劉祈未允就,後朝中群臣,百姓之屬,也都紛紛上書請受禪。
等到次年,以皇帝劉辯三次禪讓而辭之,魯恭王之後,漢中王劉祈才正式接受劉辯禪讓,即皇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