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和夏侯氏之將領,作為曹操最為信重之屬,其中決定,不言而喻。

同曹仁說得那般,曹操如何作為,他們會隨行處置。

這實際上,也是對曹操的絕對信任!

在曹仁所言下,曹操想起了剛才眾人,見到各自親卷的模樣。

還有使者法正,高聲道言的幾個問題,他就坐在桉幾處,沉思良久。

至於廳舍內的其他人,也都安靜守候,像程昱、陳群,便是常做謀劃之士,此時並未出言說些什麼。

劉祈大部而來,欲定揚地,無人能阻。

而可以選擇的道路,也只有那麼幾條。

但以合肥地,這一年多來的時間,雖然加強了備戰,以防範孫氏之屬,但又如何能面對劉祈之鐵軍?

也就這般的沉默下,曹操終是開口,他的聲音,顯得有些疲憊,亦顯得有幾分失落。

宛若巨虎,低下了他的頭顱。

“勢不待我,但與公路一般說言,且做安頓罷!”

其中意思,已經非常明顯,決定接受劉祈之條件。

可袁術此時的情況也不算好,為名義之下,曹操也不會直接投效。

翌日,當曹操再次接見了法正,便告知了他的決定。

法正知曉後,便迅速為劉祈去信,道言其中事項。

江都。

蔣幹同樣在跟一個人說話,此人正是其之故交,周瑜。

昔年周瑜在壽春的時候,蔣幹便與之關係不錯。

今次面見後,周瑜知曉蔣幹到來之目的,但一直沒有主動言之,也沒有給蔣幹說道的機會。

作為江淮名士,蔣幹之情商,並不低。依這所見,他如何看不清楚周瑜的想法。

即於江東,停留三日後,他果斷提出了告別。

回往徐州途中,他親為劉祈書寫了一封信、

信中所言,可不正是稱讚周瑜的高風亮節,還有其中言表之志向,讓劉祈放棄招攬江東部眾之心,另將孫氏之準備,也有相告。

便是劉祈停留於夏口時,先後收到了法正和蔣幹的書信。

這次征討江東,含袁術之部,除過陸路人馬外,其率有九萬水師兵力,以荊州之精銳水師力量,幾乎全部佈置到了戰場。

此間人馬,還不算雷緒、陳蘭等廬江投效之人馬,而對於揚州的水文地理,含孫氏於內之佈置,劉祈也早有探索。

簡而言之,他這次來戰,大有準備,即願一勞永逸的解決江東隱患。

孫氏於江東,立足才數年,根基也是不穩,此亦是他的機會。

在看到法正,連帶著曹操的回信後,劉祈也沒有掉以輕心!

曹操乃是能人,其這般道言,在沒有實際作為前,實難讓人完全相信。

而曹操若能完全歸屬,但以此間之防備,且也不可少之!

以其率部,安定西域諸地,也只是一個暫時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