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即為右中郎將,亦是藉此南行,且有協調督戰之責。

且在命令之內,各方之部,當執行軍紀所為,且不得擾民之。

九月時,劉祈即攜郭嘉,法正等幕僚,親臨了南陽前線。

荊州之所,劉表在得聞劉祈大部來襲,且親至之後,直接被嚇得給生病了。

後見大部距離襄陽越來越近,以州府危在旦夕

,而南郡,江夏之地,可用之部,幾乎全部徵用,且難做阻撓。於此,州府之內,且是出現了大量歸附的聲音。

九月末。

巨大的壓力下,於劉祈大部兵臨城下,荊州牧劉表終還是率部出城投降。

但見劉表,劉祈非常親切的上前攙扶,攜手共入州府,並當著一眾州府要員大讚劉表作為,再以朝廷命令,以之為大司徒,而入朝中處事。

一下子,劉表從降臣,變成了三公之一,讓很多人沒有反應過來。

但以此事,卻是讓眾人看到了劉祈的廣闊胸襟。

而劉表,也不得不受命,他心裡清楚,即以接受之,那於荊州之地,便是永遠離開,將來想要走出雒陽,只怕艱難。

襄陽得定,也是荊州北部大處得歸。

劉祈又給在江夏駐守的黃祖,加官進爵,且做封侯,繼續由之守衛江夏,另以黃祖之子黃射,為寧遠將軍。另有黃祖之部將,亦是大力獎賞。

而見天下大勢如此,劉祈又如此重用,黃祖且做臣服間,主動以子黃射安排到了劉祈身邊處事。

丁原之部,且於此間,得入荊南之所,以定地方。

即便得有荊州大部,但劉祈沒有為戰事中的勝利,而衝昏頭腦。他以荊州治理為先,等著袁術曹操和孫堅之戰鬥,尋機再取江東。

於荊州得定間,在停留襄陽期間。

劉祈主動召隆中名士,如司馬徽等人,於州府處事,同時召龐統,龐山民等人,擴充幕府。

諸葛亮、劉紀,自也屬於其中之列。

這次親自南下,到往襄陽,收荊州士人,為之所用,本就是劉祈的一個重要目標。

而於江東,尚需時間,特別是入冬之間,水位下降,並不利於往東航行,而行進攻。

次年三月,水位上漲之間,劉祈到達了江陵。

此中之地,停駐了大量的荊州水師,也是從冬天開始,大軍訓練之所在。

駐守此地,而行事的,乃是時下,兼任南郡太守的趙雲,與之協助的,乃是為劉祈所召,從京師趕來的小將徐晃。

徐晃出身河東,於昔年的雒陽之變後,便一直在軍中處事。

但於劉祈去歲過雒陽,即聽軍將彙報兵事,才初得聞徐晃於此!

徐晃早年跟隨楊奉,但以楊奉在雒陽朝廷未有大的發展,不得志間,數年前於袁紹之亂時,趁機投奔了袁術,徐晃一直留於京內。

而尋到徐晃,劉祈自是開懷,親做提拔,今次南征,且是召之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