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所問,立在船頭,且看兩岸田野倒退的周瑜,略微思襯,回道:“事在人為,但以伯符當曉,我等這次對戰之人,非單為徐州陶謙,更是其背後之青州牧劉祈也!

於劉希德其人,伯符前數日,還有與我所議。

當時,我言語未盡之,借今次之機,便也說說於此人之看法!”

孫策臉色變得凝重,頷首道:“公瑾請講!”

“青州牧劉祈,起於微末之間,能從一亭長,而成長之今日。旁人許是以為,其人之運氣,但於我所見,更是因之對實勢之把握也!

自黃巾之亂以來,天下戰亂不斷,民生多艱難,又有瘟疫肆虐,可謂是人間地獄耳!

朝廷無法度,天子無大治,奸逆多橫行,此為亡國之患!

但以劉希德其人,正是藉此勢而起。其人多有戰果外,為人處世,添以名士風範。

於百姓之間,亦多仁愛所為,故有青州之定……

至於今日,曹操於兗州大敗,朝廷局於一地之間,以四州之數,足以稱之為北方之雄!”

周瑜對劉祈的稱讚,不是第一次,但每做聞,孫策心中都有些別樣的感覺。

他之摯友,該不會做為投效罷?

似乎看出了這位相交數年的好友所想,周瑜轉身面對孫策,手中鵝毛扇輕輕搖晃,笑道:“伯符何以憂我乎?

我與伯符交情數年,引為知己,斷不會投敵哉!

以其中所言,我之意欲,乃是我等,不可輕視之。

劉希德目光長遠,便是我等不以叔父所命,而戰徐地。即于徐地得之所定,劉希德此人,也會率部而下,來犯江東!

其有光武之志,亦不少光武之能。

但以漢室衰微,以其行下,或於叔父所立之江東事業,亦會有危也!

然則,漢之數百年,地方不服者多也,劉氏過去幾十載所為,實令人失望耳!”

作為江淮少年名人,學識富足之輩,周瑜對漢家天下,像很多人一樣,充滿了複雜。

而歷史大勢,如同東入海之水,滔滔不絕,滾滾向前,非人力所能制止!

數次黨錮之禍,加上黃巾之亂,雒陽之變,討袁之戰,漢室天下,已顯變動之局。此將為英雄輩出之時,不去行為,就會被別人抓住機會。

孫氏於江東,這些年本就有名望。

周瑜早在去年,就同好友孫策,於天下局勢有過分析。

待到今歲,以局面的變化之快,在孫堅有暗地脫離袁術,而於江東自立之際,周瑜迅速建議,行徐州混亂之間,北上而領要地,形成面對劉祈的北部屏障。

之後,足可藉助江東之地的地理優勢,行做經營,割據地方。待以將來,北上而奪豫、兗,西得荊地,南往交州,足可奠定大業之基。

周瑜之言,以其中坦誠,讓孫策臉紅之外,亦有些忍俊不禁。

在望向前方水岸,先前已到達的江東兵士,孫策面色更添肅穆了一些。

“陶謙知道我等北上,但以輕視倉促應之。且以此戰,憑公瑾之謀,定讓他看到我等厲害!若以順利破東海郡,以兵入琅琊,那下邳中間之所,也當為我等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