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劉祈這般出言,短暫的安靜後,殿內重新吵鬧起來。

不少人,都站在劉祈一邊,與此中有異議之地,行做指責。

王允,曹操等人的臉色,並不好看。

就算是天子劉辯,面容也有些變化。

終是在黃門侍郎,宣佈朝會結束聲中,外朝議結束,重臣則陸續往側殿,行做內朝議。

剛走出殿外,昨日還同劉祈,相當敬重的王允,今日臉上佈滿了陰沉,來到劉祈一側,沉聲道:「我之所為,劉青州乃為聰明人,當知何意。前有袁本初亂朝,即於今日,這朝廷乃是天下人的朝廷,非一人之朝!

天下之主,更以為天子,而非他人!」

在說這話的時候,王允言出隨心,也是大義凜然。

劉祈聞此,卻是搖頭失笑道:「王司徒為人如何,我自知也!

然則,我再問一句,我方才所言,此中惡劣之人,而於朝中主事,王司徒同尚書檯一眾官吏,行做決議時,難道沒有看出?

留此之輩,更有殘害百姓,吞噬民脂民膏者,可是對天子負責?對天下負責?

王司徒,可以自問之,我言對否?」

「我……」

「還請王司徒聽我將話說完,我為青州牧,本就是為天子守牧一方,即於地方之亂從,出力平之,當為職權所在。

但這兩年來,特別是以江公離開尚書令任上,王司徒行於朝廷,可有一些改變?

長安、新城等地之變,另有袁紹前來行至,王司徒身處要職,亦可有阻止?」

劉祈言語一頓,他也不是全然的想批評王允,只是有些話,不吐不快。

於王允面色蒼白,沉默中,他抬頭望了眼前方踏入側殿的人流,嘆息道:「京師之所處,朝野之變化,但當以為民眾謀福處事,一旦變成私利之爭,當將如何?許是黨錮之禍再起乎?

我前推薦沛國相,而於太傅之職,正以感慨其人名望所歸,另於地方治理經驗豐富,遂而薦之!

至於今時,王司徒以楊公任之,如我方才所言,楊公名望之大,能力卓越,亦可處也!

此中決策,我本就無多異議!

便是之前,我也以為楊公這等忠正者,當處太尉,而督朝政!

於此,我原以為王司徒當為全心忠事之人,有王司徒主朝政,即便尚書檯之議變,我也不干涉,而是安心。

只是,今日事,為私利而不顧朝事,屬實讓我於王司徒,有了新的認知……可三思而利國家?

焉能避之?」

劉祈搖了搖頭,長嘆後,沒有去管旁邊有些走神的王允,大步踏入了殿內,他的背影筆直。

郭嘉說的對,他對於而今沒落的朝廷,還真不會太過重視。像他上次離京所想,朝廷於各州地的控制力度,越來越小,陷入其中,只會是個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