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袁紹之前所為的更正,另有相應人員的責罰,即於王允,劉祈,陳琳,曹操,陶謙等人,一道商議,可謂是當眾追究。

大殿內,能看到不少人的低著頭,戰戰慄慄,擔心禍事降到自己的身上。

另有一些,為袁紹罷免,或為下獄之屬,沉冤昭雪,則昂首挺胸,怒目瞪向其中官吏。

短短一個時辰內,按照王允等人,早先所有名單,就有不下三十餘人被帶走。

此間一幕,讓殿內的氣氛,更為肅穆。

很多人又想到了從昨日開始,往劉祈手中的密報。

以雒陽之守衛,除少量曹操人馬,悉數為劉祈控制,若是其人藉此大加剷除一些官吏,就算王允、陳琳、盧植之屬,也難阻止。

說到底,於朝內的名聲權力再大,也不如手中握有京師之地的軍權。

正因如此,昔年大將軍何進手握重兵,連欲要立皇子劉協為儲君的先帝,也不得不做退讓之。

只是這一次,袁紹死,前太傅袁隗也是病重,再有戰亂之傷亡,袁氏一門落魄的落魄,無可避免。

難道說,袁紹之後,朝廷又會迎來劉祈?

以主朝政?

很多人心思湧動,在看到曹操等人時,忽有些明白王允等人深意。

但即便如此,也難將憂慮消除。

正當天色漸安,以今日議事結束,天子劉辯當做離殿時,劉祈突然從前方,站到了大殿中間。

其之作為,直接讓很多人心頭一緊。

而劉祈並未在意別人的想法,他伸出手,緩緩取出了攜帶的上百封密信,高高舉起,面向眾人道:“過去數月前,袁本初來犯京師,殘害忠良,有目共睹。

像江公之於滿門,另有蘇公等,莫不為此滅門。其中助紂為虐者,而行殺害大臣名士者,當做斬罰之。

然大部分之朝臣,並未行之,以受袁紹之令,而於朝內處事,也是為守雒陽安寧。

為安京師,為定地方,我不會以私利處之,當做公允相論。

以此中所書,乃為朝臣於我告言朝中諸事,且有事關各方。

借今日之機,我便焚於諸位面前,不以追究!

但有觸發律令者,當有御史行告……”

劉祈說完這些話,在一眾人的吸氣聲裡,他取過了旁邊侍從手中的燈火,竟是當眾在朝臣面前,將這些告密的書信而做焚燒。

如此一幕,讓很多人都沒有反應過來。

再觀看時,只見地上,已經是一團灰盡。

做完這些,劉祈沒有去關注旁人的目光,而是回到原地站立。

即於小黃門的聲音下,退朝聲響,看到劉祈大步離開,一些人才反應過來。

“劉青州,誠乃大仁大義之輩也!

名不虛傳,且不聽宵小所言!”

“然也!也只有劉青州這等人傑,行事光明正大,才能安定朝野耳!”

“以劉青州之才華,行於今次討伐叛賊袁紹,以安京師之功績,單以青州牧之職位,實過於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