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縣。

在得曉陽丘山大戰開始之初,為了援助劉祈,諸葛珪就將臨近縣地,尚做防守的郡縣兵力,除必要守衛外,餘者大部派出,以做支援。

此次劉祈能戰勝臨近的葉晾部,乃是東來郡危機能否解除之關鍵。

至戰事第三日,諸葛珪叫來郡中官吏,囑託起了郡府諸事,並以郡丞王傑而做衛守,他本人決心再率從城內之眾裡,召集的兩千鄉卒,再往前線支援。

得此訊息,郡中官吏莫不驚之,且多主動請命,但諸葛珪道:“東來之於兵士,於前方戰場之戰,戰死者不計其數,我為東來太守,豈能單留於後方?”

於郡府言罷,城內準備之際,在回到家舍,同妻子兒女告別時,諸葛珪並沒有直接說明他即將出城作戰一事。

次子諸葛亮虛歲已有十歲,這麼多年來,一直跟隨在父母身邊,他自幼聰慧,且於少年之姿,更是喜愛兵書。小小年紀,一手劍術,出神入化。而以之學識和才能,在東來郡縣也有聞名。

今歲開春時,父母皆有言,待之年長兩歲,待天下亂定,其或可往天下各地,如荊州等地遊學,這讓諸葛亮非常的期待。

今日見父之異色,諸葛亮思覺敏銳,一眼就看了出來。

便是將父親諸葛珪送於府外間,諸葛亮一稽及地道:“請阿翁放心,阿翁於外處事,亮長大也!必照顧好母親,還有弟弟姐妹,但不會讓阿翁憂心!”

次子如此懂事聰慧,諸葛珪只覺此生無憾,他扶起了次子,又看向妻子,另有幼子,三女,嘆道:“善!吾家麒麟兒也!”

當日下午,諸葛珪穿著盔甲,身配長劍,率眾出了黃縣,而往陽丘山北側的惤縣殺去。

諸葛珪的到來,並從後方支援來襲,解決了劉祈主力部在東北方向的不利局面,雙方配合下,黃巾軍於後一日,主將葉晾戰死,隨即潰散,投降者無數。

而以陽丘山北側的惤縣之戰,也成為了東來郡的決勝之戰。

諸葛珪因衝鋒在前,受了輕傷。

是於在同之部匯合後,劉祈迅速來前看望,並取出了兵將所攜之消炎膏藥以用之。

即以大勝,又看到劉祈,諸葛珪心中緊繃的一根弦,終於能鬆下來。

夜間,惤縣縣城,官舍之內,劉祈攜夏侯蘭等人,於舍內,同諸葛珪,同商要事。

早於歸來惤縣縣城的途中,劉祈就已經從諸葛珪口中,得曉了黃縣之況,還有近些月來,東來郡於地方平定。

方一落座,劉祈不由得嘆道:“若無叔父到來,以兩次之援,這次以叛軍準備充分,我部誠難敗之。”

面對諸葛珪,以親信大將面前,劉祈以“叔父”做稱,也是向夏侯蘭等人,表明了他與諸葛家的關係。

隨即,劉祈將這次的戰事經過,詳細告之。

在聽聞劉祈來援東來地方的驚險後,諸葛珪感慨道:“希德以大部到來,不顧性命安危,可是救得了東來百姓。於此間之恩,東來地方必做銘記……”

說完這些,諸葛珪於夏侯蘭等將,也是直接表達了謝意,夏侯蘭、魏真等人,忙做謙言。

一眾人等,不覺談起了接下來的叛軍平定。

論及此,諸葛珪給出了不少建議,在得曉徐州援軍,或已至北海國境內後,諸葛珪更是有感於劉祈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