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劉祈提出的大方略,荀攸等人,連夜議論,補充完善。

夜半間,即於平原的趙雲、張郃,還有已到安德的夏侯蘭等將去信,以各部人馬,除留守之兵士外,同時尋船隻南渡,由三方面,向漯陰進攻。

劉祈則親率人馬,於渡河後,先至著縣,以聯絡著縣的濟南郡殘餘兵力,再做出擊。

軍令被以最快的速度傳出罷,連夜間,修整後的近六千人馬,便從西昌平地出發,到達河岸,依次透過船隻渡河。

數個時辰後,收到軍報的趙雲、夏侯蘭人馬依然如此,其中張郃留守平原,協助平原國相楊箕,而做後方戍守。

在樂安郡方向,劉祈同樣給孫觀和樂安郡府去信,以言之他策略,並使諸葛瑾、劉紀協助配合好樂安兵力,防範戰後黃巾軍潰散,重度聚集,衝破樂安方向之防線。

著縣,秦朝所置,當時屬於濟北郡。漢之著縣,則屬濟南郡。

數百年來,著縣作為三郡交匯所在,又有水路與陸路透過,商貿、農事等各方面發展,非常繁榮。

劉祈在數年前,初來壽光任上時,也有路過著縣。當時旱情嚴重,但著縣,乃至整個濟南郡,於青州諸君中,且是影響最小之地。

這次再度率部到來,劉祈不僅是心裡感受不同,實際面對的感覺也不同。

黃巾軍席捲而來後,普通百姓,逃難者居多,有繼續北上,也有往西北方向而往冀州之地去者。

在看到大量部從路過時,此中人,莫不滿臉警惕。

顯然在逃難途中,於此混亂世道間,無論黃巾軍,還有普通的戍守官府戍守兵士,只怕都沒少趁機掠奪。

如此一來,普通人對地方官府,自會少了信任和認可,舉家離開,也就成了絕大部分所為之選擇。

在從西昌平渡河而來濟南之前,劉祈便對重組的本方部從,進行了非常嚴格的軍紀要求,此其中,也是劉祈原於壽光和昌慮,建立人馬便已存在。

于軍律要求內,且當眾處斬幾名不按軍律行事的兵士後,至於今時,各方之部,已大有改觀。

到達著縣境內,劉祈的人馬,也在第一時間被著縣守城之部發現。

而得曉為劉祈親率的平黃巾之部後,著縣縣令陳燕,迅速率眾出城相迎。

在到來劉祈身邊,陳燕更是老淚縱橫道:「數月來,著縣之所,受叛軍襲擾眾多,治下百姓多受苦難,且大部被破捲入,下官為一地官吏,難以儲存,悲痛欲絕。

今日,終於得見劉府君率部到來,此成為著縣百姓之幸也!」

其他一些一同前來相迎的縣衙官吏,還有在城內避難計程車人,莫不稱讚。

劉祈身著盔甲,他體態顯得高壯,人於之面前,但覺仁和間,更有種說不出的安全感。

他伸出手來,將陳燕等人,一一扶起,長嘆道:「昔得聞濟南之困,我在安定渤海國,並暫定平原和樂安之數地後,即馬不停蹄而至。以部從所率,亦是希望能解得著縣,及整個濟南郡之安危。

我為宗室,又為朝中所任,且曾於青州為官,便是以青州大地,亦如我之鄉地也!

諸君不用感懷,此亦為我當之所為也!」

說了幾句話後,劉祈沒有在道路上太長時間耽擱,在派出數百部從,輔助加強著縣縣城守衛罷,他甚至未有出城攪擾,即繼續往西南方向的漯陰而去。

黃巾軍已經發現他之人馬出動,按照斥候傳信,其中大部黃巾軍,有往著縣行來迎擊之打算。

趙雲,夏侯蘭所領,按照時間,也當到達預定地點。

是故於此時,急行軍間,於戰地略加修整,便是全面進取之時。

在距漯陰二十里所在,前鋒之部同黃巾軍發生小規模衝突,而以黃巾軍人馬謹慎退卻間,看出兵士的疲憊,劉祈同荀攸商議後,一邊等待趙雲、夏侯蘭部傳來準確訊息,一邊讓兵士們於營寨處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