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從王楷口中,進一步得曉渤海國內情況,在踏入陽信境內後,孫觀並沒有馬上向陽信發起進攻,且是先給北側的趙雲去信。

於孫觀策略中,今次他領兵到來,算上和諸葛瑾、劉紀所率,將近兩千人,往來迅速,甚至連黃巾軍,多也不知來此目的,誠以為奇兵。

藉此,完全可以擴大戰場,將陽信、重合、樂陵三地黃巾軍,從西南,東南,東北,三個方向,進行一次近程配合作戰。

此地盤踞有近萬人,以黃巾軍內部之山頭林立,繼而有些分散,若是能分別取之,於隨後的平叛,意義重大。

孫觀的戰略,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綜合多方面考慮。

他所領人馬,後續糧草,難以接應,還剩下四日口糧,這次遠來相助恩主劉祈,帶走了安樂郡內的主力人馬,完全算是背水一戰,於此,以解樂安郡北面危機,並於劉祈人馬左之相助。

守於高城的趙雲,得到孫觀斥候,歷經艱難,日夜送來的書信後,他知曉此事向浮陽請示等待安排,很容易浪費戰機,唯有儘快自行決議。是以召部將議事中,為孫觀的戰事安排,趙雲於地圖上推演後,覺得大為可行。

隨之,他迅速於郡治去信間,立即傳令守於高城的所有人馬匯合,只留百餘卒守衛,同為孫觀火速書信,以言戰事,在回信內,趙雲還結合實際,提出了誘敵、分敵、游擊戰術,以彌補本方兵員少於叛軍的劣勢。此中戰法,也是從壽光到雒陽,劉祈時常以部從間兵事交流,所得感悟。

數個時辰後,再度觀去,以即將展開渤海國南部戰事,趙雲所領部從,含高城原有人馬,及昨日從東光方向來的鄉卒援軍,合計二千三百餘人,近一校尉部人馬。

此亦當是他首次指揮如此多的兵士作戰!

向預定地點進軍的路上,望著頭頂的雲朵,趙雲有種感慨,又有些激動。

離開浮陽當日,府君劉祈將他叫到書舍,其實已有告言,便是於外之軍事,不用事事請教於他,以之獨坐決斷,無論戰事成敗,其自一力擔之。

這種大用與信任,不是簡單數句話語能形容,如即將到來的南部之戰,趙雲本人更有誓死之心。

料想從當日相識至今,劉祈於之信重,何至於此,便是此之一事,趙雲也難感報答期間知遇之恩,重用之恩。

「將軍,孫將軍信來了!」

一日一夜後,正是清晨,趙雲剛到達陽信縣城以西五十里的正安鄉,即有斥候來報。

從昨天到現在,他部人馬,已經受到五不下部黃巾軍襲擾,根據斥候一個時辰前的打探,陽信方向,亦有大動,其中人數不下四千,可見上次高城之戰,給黃巾軍留下了陰影,而這次順勢誘敵上鉤,正有此因。

敵軍方向,以陽信為主,相鄰諸縣,除了還在堅守的重合縣城,莫不成為黃巾軍聚集所在。原在此中地帶,處於三郡連線所在,亦有大量流民往來。

開啟孫觀的信件,以其中所言,趙雲臉上露出開懷之色,孫觀同意了他的改進方案。而今誠可配合大幹一場,打出府君劉祈之聲勢,並以黃巾軍之重創!

同日間,留於渤海國內的章和主力部,同趙雲部短兵相接,孫觀則趁機往陽信一帶奔襲……

浮陽。

劉祈收到趙雲的急報後,即於郡府,召來荀或等人商議。

他到來渤海國已近半月,北方如章武等地,有荀攸主事,加上地廣人稀,叛軍作亂者少,已趨於安定。現在孫觀和諸葛瑾,弟弟劉紀人馬至,趙雲決定趁機進攻,這同郡府前番所議,雖有變化,但依時機而行,並無不妥。

趙雲來信中,於孫觀所道,還有個人戰法,皆有敘述。

因訊息來回傳輸緩慢,此時收到軍報,說不定時下已有交戰。

同荀或等人議論內,劉祈之決議,正是